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未特指入路的未特指的心脏操作Unspecified Cardiac procedure associated with injury or harm in therapeutic use
编码PK80.1Z
关键词
索引词Cardiac procedure associated with injury or harm in therapeutic use、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未特指入路的未特指的心脏操作、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心脏操作、在心脏内科或外科干预期间或之后的并发症、心脏操作的并发症,操作当时未提及意外事故、在心内科或外科操作期间或之后的并发症、心脏操作伴有与病人或晚期并发症的异常反应有关的全部或部分器官切除,操作当时未提及意外事故
缩写PK80-1Z、未特指心脏操作并发症
别名心脏操作并发症、心脏手术并发症、心脏干预并发症、心脏内科或外科操作并发症、心脏操作相关并发症、心脏操作不良事件、心脏操作后并发症、心脏操作期间并发症
我将根据您提供的ICD-11编码PK80.1Z(心脏操作相关损伤)整理完整的医学信息,采用结构化专业格式: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未特指入路的未特指的心脏操作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
- 手术相关性确认:
- 并发症症状出现于心脏操作后72小时内
- 影像学/病理学证实损伤部位与手术操作区域吻合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客观证据:
- 超声心动图显示新出现的心脏结构异常(如瓣膜功能障碍、心包积液≥2cm)
- 心肌酶谱异常:肌钙蛋白I >1.5 ng/mL(正常<0.04 ng/mL)或CK-MB >25 U/L
- 时间关联:
- 症状/体征在心脏操作后24-72小时内出现
支持条件
- 临床表现:
- 急性胸痛(VAS评分≥7)
- 新发心律失常(房颤/室速持续>30秒)
- 收缩压下降>40 mmHg
- 实验室指标:
- CRP >50 mg/L
- NT-proBNP >900 pg/mL
- 流行病学因素:
- 复杂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20分钟)
- 术前LVEF<40%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生命体征监测]
A --> C[心电图]
A --> D[床旁超声]
B --> E[持续血压/血氧]
C --> F[动态心电监测]
D --> G[经胸超声心动图]
D --> H[胸部X线]
G --> I[经食管超声]
H --> J[CT血管造影]
I --> K[心包积液定量]
J --> L[冠脉造影]
判断逻辑
- 超声心动图:
- 心包积液>2cm → 提示心包填塞风险
- 新发室壁运动异常 → 心肌损伤
- 瓣膜反流增加1级以上 → 瓣膜装置损伤
- 冠脉造影:
- 吻合口渗漏 → 血管吻合失败
- 新发冠脉夹层 → 医源性血管损伤
- CT血管造影:
- 对比剂外渗 → 活动性出血
- 假性动脉瘤形成 → 血管壁损伤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阈值 | 临床意义 | 处理建议 |
---|---|---|---|
肌钙蛋白I | >1.5 ng/mL | 心肌损伤范围评估 | 立即心内科会诊 |
CK-MB | >25 U/L | 手术相关心肌坏死 | 复查+超声评估 |
D-二聚体 | >5 μg/mL | 血栓形成风险 | 抗凝治疗评估 |
乳酸 | >4 mmol/L | 组织灌注不足 | 血流动力学支持 |
血小板计数 | <80×10⁹/L | 出血风险增加 | 输注血小板阈值调整 |
INR | >3.0 | 抗凝过度 | 维生素K拮抗 |
四、诊断流程关键点
- 时间窗确认:症状必须出现在术后72小时内
- 排除性诊断:需鉴别心肌梗死、肺栓塞等非手术并发症
- 多模态验证:至少2项影像学证据支持手术相关性损伤
- 严重度分级:
- Ⅰ级(轻度):仅实验室异常
- Ⅱ级(中度):影像学异常+单个器官功能障碍
- Ⅲ级(重度):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干预
参考文献:
- STS《成人心脏手术并发症防治指南》(2023)
- ESC《心血管手术围术期管理共识》(2022)
- AHA《医源性心脏损伤诊断标准声明》(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