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普通外科或整形外科装置:手术器械、材料或装置General or plastic surgery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injury or harm, surgical instruments, materials or devices
编码PK9B.3
关键词
索引词General or plastic surgery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injury or harm, surgical instruments, materials or devices、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普通外科或整形外科装置:手术器械、材料或装置、与有害事件有关的普通外科或整形外科装置:缝合材料、与有害事件有关的普通外科或整形外科装置:手术刀、与有害事件有关的普通外科或整形外科装置:烧灼器、与有害事件有关的普通外科或整形外科装置:激光、与有害事件有关的普通外科或整形外科装置:吸脂设备、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普通外科或整形外科装置:机器人手术设备、与有害事件有关的普通外科或整形外科装置:机器人手术设备
缩写手术器械、外科手术器械、整形手术器械
别名外科手术工具、整形外科手术工具、手术用具、外科手术用品、整形手术用具、手术设备、外科手术材料、整形手术材料
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普通外科或整形外科装置:手术器械、材料或装置(PK9B.3)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史和临床表现:患者有明确的手术史,且在术后出现相关症状和体征。
- 影像学或病理学证据: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超声、CT、MRI)或病理学检查(如组织活检)发现与手术器械、材料或装置相关的损伤或感染。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急性疼痛:手术区域剧烈疼痛,可能在术后立即出现或逐渐加重(70%-80%)。
- 红肿热痛:手术部位出现红肿、局部发热和触痛(60%-70%)。
- 出血不止:术后伤口持续渗血或出血不止(40%-50%)。
- 感觉异常: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尤其是在神经受损的情况下(20%-30%)。
- 功能障碍:受影响区域的功能受限,如关节活动度减少(20%-30%)。
- 全身不适:发热、乏力、恶心等全身性症状,提示可能有感染或其他并发症(10%-20%)。
- 典型体征:
- 局部炎症反应:手术切口周围红肿、温度升高,有时可见脓性分泌物(70%-80%)。
- 出血和血肿:伤口持续出血或形成血肿,导致局部肿胀和压力增加(50%-60%)。
- 组织损伤:可见明显的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如切割伤、烧灼伤(50%-60%)。
- 神经损伤: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或运动功能异常,如肌力减弱或反射消失(10%-20%)。
- 器官功能受损:相邻器官或结构的功能受损,如肠梗阻、泌尿系统损伤(5%-10%)。
- 瘢痕形成:术后愈合不良,形成增生性瘢痕或挛缩(5%-10%)。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明确影像学或病理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如急性疼痛、红肿热痛、出血不止)。
- 实验室检查异常(如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细菌培养阳性)。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X线检查:显示异物残留或骨折情况(异常率:约50%-60%)。
- 超声检查:评估血肿范围和内部结构(异常率:约70%-80%)。
- CT扫描:详细显示软组织损伤及深部结构异常(异常率:约80%-90%)。
- MRI检查:对软组织损伤和神经损伤更为敏感(异常率:约80%-90%)。
-
临床鉴别检查:
- 病原学检测:从伤口分泌物中分离出病原菌(阳性率:约40%-50%)。
- 免疫学检测:检测特定抗体或抗原,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阳性率:约50%-60%)。
-
流行病学调查:
- 手术记录回顾:明确使用了哪些手术器械、材料或装置,以及手术操作的具体过程。
- 术前和术后护理记录:评估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是否规范,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因素。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液检查:
- 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感染(阳性率:约60%-70%)。
- C-反应蛋白(CRP)升高:反映炎症反应程度(阳性率:约60%-70%)。
-
病原学检测:
- 细菌培养阳性:从伤口分泌物中分离出病原菌(阳性率:约40%-50%)。
- 真菌培养:如果怀疑真菌感染,可进行真菌培养(阳性率:约10%-20%)。
-
免疫学检测:
- 特定抗体检测:检测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有助于鉴别诊断(阳性率:约50%-60%)。
-
病理学检查:
- 组织活检:通过显微镜检查组织样本,确定是否存在炎症、感染或其他病变(阳性率:约80%-90%)。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明确的手术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或病理学证据。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X线、超声、CT、MRI)和病原学检测为主,帮助确定损伤类型和感染情况。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病原体特异性结果(如细菌培养、免疫学检测)。
权威依据:ICD-11编码体系、《外科学》教材及相关专业期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