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趾趾甲Second toenail

更新时间:2025-06-22 00:15:14
编码XA7GG3
子码范围XA1WQ6 - XA9439

核心定义

第二趾趾甲详细定义


一、解剖学描述

1. 准确位置
  • 位置:第二趾趾甲位于足部第二趾(第二趾为足部从内侧向外侧数的第二个趾)的远端,覆盖在远节趾骨背侧(趾的上表面),具体范围从趾间关节(第二与第一趾间关节或第二与第三趾间关节)延伸至趾尖,长度约2-3厘米(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
  • 重要毗邻
    • 近端:与第二趾甲根部相连的甲皱襞(皮肤皱褶)。
    • 两侧:趾甲两侧与甲沟(皮肤与甲板间的缝隙)相邻。
    • 远端:趾甲尖端接近趾端软组织。
2. 归属系统与功能
  • 系统:属于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系统(表皮衍生结构)。
  • 功能
    • 保护作用:防止远端趾部软组织受外力挤压、摩擦或切割伤。
    • 触觉辅助:甲床下方的神经末梢参与足部触觉感知。
    • 结构支撑:增强足部前端的机械支撑力,辅助行走和平衡。
3. 组织结构
  • 组成
    • 甲板:由致密角质化上皮细胞构成的半透明硬质结构,主要成分为角蛋白。
    • 甲床:甲板下方的皮肤层,包含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
    • 甲根:甲板根部埋于皮肤内的部分,连接甲母质。
    • 甲母质:位于甲根近端的活细胞区,负责生成新角质细胞。
    • 甲半月(部分可见):甲根处未完全角质化的淡色区域。
4. 功能与作用
  • 核心功能
    • 防御性保护:抵御外界物理损伤。
    • 生物力学支持:分散足部压力,减少行走时的冲击力。
    • 感觉反馈:通过甲床传递触觉信号至中枢神经系统。
5. 医学临床关联
  • 相关疾病
    • 甲沟炎:甲周软组织感染,常因嵌甲或外伤引发,表现为红肿、疼痛。
    • 甲真菌病(灰指甲):真菌感染导致甲板增厚、变色、易碎。
    • 嵌甲(内生甲):甲缘向内生长刺入甲沟,引起慢性炎症或感染。
    • 甲剥离:甲板与甲床分离,可能由外伤、系统性疾病(如银屑病)或药物反应引起。
    • 甲下血肿:趾甲下血管破裂导致血液积聚,常见于外伤后。
  • 治疗方法
    • 甲沟炎/感染:局部抗生素药膏(如莫匹罗星),严重时需切开引流。
    • 甲真菌病:口服抗真菌药物(如特比萘芬)或外用抗真菌溶液。
    • 嵌甲:保守治疗(抬高甲缘、抗生素)或手术矫正(部分甲切除术)。
    • 甲剥离/血肿:若无症状可观察;严重疼痛或感染需清创处理。
  • 康复要点
    • 保持趾甲干燥清洁,避免过度修剪或外伤。
    • 穿宽松鞋袜减少甲周压力。
    • 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检查足部,预防感染恶化。
6. 常见误区
  • 误区:认为趾甲问题仅影响外观,忽视潜在感染风险。
  • 澄清:甲沟炎若未及时治疗可能扩散至骨组织(如骨髓炎),尤其在糖尿病患者中风险更高。

参考文献

  1. 《格氏解剖学》第41版(Gray's Anatomy):详细描述趾甲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2. 《皮肤科学》(Dermatology):阐述甲真菌病和甲沟炎的治疗指南。
  3. UpToDate临床顾问:嵌甲的诊断与治疗流程。
  4. 美国足病医学会(APMA)指南:足部健康与趾甲护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