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结节线虫Oesophagostomum bifurcum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N0NZ

核心定义

猴结节线虫(Oesophagostomum bifurcum)详细定义


一、病原体基本信息

1. 分类与类型
  • 分类
    • 寄生虫纲:线虫纲(Nematoda)
    • :旋尾目(Order Spiruria)
    • :结节线虫科(Oesophagostomidae)
    • :结节线虫属(Oesophagostomum
    • Oesophagostomum bifurcum
  • 宿主范围:主要寄生于灵长类动物(如猴类),也可感染人类(偶发)。
2. 形态与结构
  • 形态特征
    • 成虫:线形,雌雄异体。雌虫长20–30毫米,雄虫稍短且尾部弯曲。口囊具两对齿。
    • 虫卵:椭圆形,无色,大小约50–60 μm × 30–40 μm,卵壳厚,内含幼虫。
    • 幼虫:第三期幼虫(感染性幼虫)具鞘膜,可存活于土壤或环境中。
3. 传播途径
  • 主要途径
    • 经口感染:摄入被污染的土壤或食物中的第三期幼虫。
    • 间接传播:通过中间宿主(如猪)的粪便污染环境,幼虫在土壤中发育为感染性阶段。
  • 流行病学特点
    • 宿主:猴类为自然宿主,人类感染多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如加纳北部)的卫生条件较差的社区。
    • 环境依赖性:温暖潮湿环境促进幼虫存活和发育。

二、致病机制

1. 宿主与靶细胞
  • 宿主范围
    • 主要宿主:猴类(如南洋叶猴属)。
    • 偶然宿主:人类、猪(作为运输宿主)。
  • 靶向组织
    • 肠道:成虫寄生于大肠黏膜下层,幼虫在肠壁形成结节。
    • 结节形成:幼虫穿透肠黏膜后引发炎症反应,形成肉芽肿性结节。
2. 感染过程
  1. 感染阶段:第三期幼虫经口或皮肤进入宿主。
  2. 迁移与发育
    • 幼虫穿透肠壁,形成结节并发育为成虫。
    • 成虫产卵,卵随粪便排出。
  3. 致病阶段:成虫吸血和机械损伤导致肠道炎症及出血。
3. 免疫逃逸
  • 幼虫通过形成结节躲避宿主免疫反应,延缓清除。

三、医学临床关联

1. 相关疾病
  • 典型疾病
    • 结节性线虫病(Nodular Worm Infection):
    • 症状:腹痛、腹泻、体重下降、肠道出血。
    • 严重感染:可导致肠梗阻或肠穿孔。
    • 人类感染特点:偶发,多见于卫生条件差或与灵长类接触密切的地区。
2.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测
    • 粪便检查:镜检虫卵(需多次检测提高检出率)。
    • 组织病理学:肠黏膜活检显示结节和幼虫。
    • 免疫学方法: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3. 治疗与预防
  • 常见抗寄生虫药物
    • 阿苯达唑( Albendazole):一线治疗药物,剂量为400 mg单次口服。
    • 甲苯咪唑(Mebendazole):对成虫和幼虫有效。
  • 预防措施
    • 环境卫生:改善粪便管理,避免土壤污染。
    • 个人防护: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土壤或水源。
    • 宿主控制:减少与灵长类动物的接触,管理中间宿主(如猪)。

四、参考文献

  1. Steenhard NR, et al. Acta Tropica (2000): The role of pigs as transport hosts of Oesophagostomum bifurcum and Necator americanus.
    DOI: 00085-5)
  2. Yelifari L, et al.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 (2004): Distribution of human Oesophagostomum bifurcum, hookworm and 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infections in northern Ghana.
    DOI: 00002-6)
  3. 医学教育资料:Oesophagostomum属分类及形态学描述(参考权威寄生虫学教材)。

注意事项

  • 宿主限制:猴结节线虫以猴类为主要宿主,人类感染罕见但需警惕在热带地区的流行。
  • 诊断难点:粪便虫卵检出率低,需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
  • 药物选择:治疗需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导致耐药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