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尾曼森线虫Mansonella streptocerca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N0JQ

核心定义

病原学详细定义:链尾曼森线虫(Mansonella streptocerca)


一、病原体基本信息

1. 分类与类型
  • 分类
    • 寄生虫:线虫门(Nematoda),曼森线虫属(Mansonella)
    • 种名:链尾曼森线虫(Mansonella streptocerca)
  • 亚型/变种:无明确亚型分型,但可能存在地理分布相关的种群差异。
  • 血清分型:未提及特异性血清型,诊断主要依赖形态学特征。
2. 形态与结构
  • 形态特征
    • 成虫:细长丝状,雌虫长约19–25毫米,雄虫约13.3毫米。
    •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体躯干上部、肩部及四肢的真皮层,不形成皮下结节。
    • 微丝蚴:存在于皮肤组织中,无鞘(与常现曼森线虫类似),需通过皮肤活检或切片检测。
  • 结构特点
    • 成虫体表光滑,雌雄异体,雄虫尾部具交合刺。
    • 微丝蚴体小,具典型线虫幼虫形态(如体核排列规律)。
3. 传播途径
  • 主要途径
    • 媒介昆虫:通过库蠓属(Culicoides,俗称蠓)叮咬传播。
    • 感染机制:蠓吸食感染者皮肤中的微丝蚴,经叮咬将幼虫注入新宿主皮肤。
  • 流行病学特点
    • 分布区域:西非、中非热带雨林地区(如加蓬、喀麦隆、乌干达)。
    • 宿主:主要感染人类,非人类灵长类偶尔为中间宿主。

二、致病机制

1. 宿主与靶细胞
  • 宿主范围:人类为主要终宿主,部分灵长类可短暂感染。
  • 靶向组织:成虫寄生于真皮层,微丝蚴在皮肤和淋巴系统中循环。
2. 感染过程
  • 生命周期
    1. 感染阶段:幼虫(丝状蚴)通过蠓叮咬进入宿主皮肤。
    2. 发育:幼虫在皮下组织发育为成虫,雌虫产生成熟微丝蚴。
    3. 传播:微丝蚴被蠓吸食后,在蠓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
3. 免疫逃逸
  • 机制
    • 微丝蚴释放抗原可能引发轻微免疫反应,但多数感染者无症状。
    • 成虫的体表结构可能减少宿主免疫识别。

三、医学临床关联

1. 相关疾病
  • 典型疾病:链尾丝虫病(Mansonelliasis)。
  • 临床表现
    • 无症状感染:多数感染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微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典型症状
    • 皮肤病变:真皮增厚、色素减退斑疹,双侧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 偶见眼部受累(如结膜炎或角膜炎,但较罕见)。
    • 并发症:罕见严重病例,无类似盘尾丝虫病的致盲风险。
2.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测
    • 皮肤活检:通过皮肤切片或活检组织检测微丝蚴(首选方法)。
    • 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非特异性指标)。
    • 血清学检测:抗体或抗原检测(特异性较低,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3. 治疗与预防
  • 常见抗病原体药物
    • 二乙基碳酰胺嗪(DEC)
    • 剂量:2 mg/kg,每日3次,持续12天。
    • 作用:杀灭微丝蚴和成虫,但可能因微丝蚴死亡释放抗原引发短暂炎症反应。
    • 伊维菌素
    • 剂量:单次口服150 μg/kg。
    • 作用:可减少微丝蚴负荷,但对成虫效果有限。
  • 预防措施
    • 防蚊叮咬:使用驱虫剂、蚊帐及防护衣物。
    • 流行区筛查:对高危人群进行皮肤活检或血检。
  • 耐药数据:尚未有明确耐药报告,但DEC在乌干达部分地区疗效存疑,需结合当地流行病学数据。

四、参考文献

  1. MSD诊疗手册专业版
    • 曼森线虫病章节(2025年更新),描述传播途径、诊断及治疗建议。
  2. 临床皮肤病学资料
    • 链尾丝虫病(Mansonella streptocerca)形态与皮肤病理特征。
  3. 寄生虫学PPT课件
    • 国际寄生虫病防治指南中关于丝虫病的分类与治疗药物选择。

  • 本定义基于用户提供的权威资料及流行病学数据,确保信息科学性与实用性。
  • 治疗方案需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避免DEC与盘尾丝虫病(Onchocerciasis)或罗阿丝虫病(Loa loa)合并感染时的严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