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External auditory canal

更新时间:2025-06-22 00:15:12
编码XA3UC1
子码范围XA5GS5 - XA5K66

核心定义

外耳道详细定义


一、解剖学描述

1. 准确位置
  • 位置:外耳道是连接耳廓与鼓膜的弯曲管道,起始于外耳道口(耳廓下方的可见开口),向内延伸约 2.5至3.5厘米(成人平均约3厘米),终止于鼓膜前上方。
  • 重要毗邻
    • 前方:颞骨的颞鳞部和颧弓。
    • 后方:颞肌和腮腺(部分个体可能与腮腺导管邻近)。
    • 内侧:中耳的鼓室及乳突小房。
    • 外侧:耳廓的耳甲腔。
2. 归属系统与功能
  • 系统:属于听觉系统(外耳部分)
  • 功能
    • 声波传导:将空气中的声波传递至鼓膜,引发中耳振动。
    • 声源定位:外耳道的形状和耳廓协同作用,帮助大脑判断声源方向。
    • 保护作用:通过耵聍(耳垢)和纤毛运动阻挡灰尘、异物及微生物。
3. 组织结构
  • 分段
    • 软骨部(外1/3):由弹性软骨构成,皮肤含耵聍腺和 Modified Holstein腺。
    • 骨部(内2/3):由颞骨岩部密质骨构成,表面覆盖黏膜。
  • 皮肤特征
    • 非常薄且与软骨/骨膜紧密附着,牵拉时易引发疼痛(如耳部感染时的牵拉痛)。
    • 富含耵聍腺,分泌物与脱落上皮形成耵聍。
  • 血管与神经
    • 血供来自颈外动脉分支(如颞浅动脉)。
    • 感觉神经由三叉神经的耳颞神经和舌咽神经支配。
4. 功能与作用
  • 声学作用
    • 外耳道的管状结构可增强某些频率的声音(如2000–3000 Hz),优化听觉敏感度。
    • 环境噪声中,外耳道的共振特性帮助区分声音方向。
  • 防御机制
    • 耵聍的弱酸性环境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
    • 黏膜上皮具有定向移动能力,将异物推至外耳道口排出。
5. 医学临床关联
  • 相关疾病
    • 外耳道炎:常见于游泳或挖耳后,表现为耳痛、瘙痒、分泌物。需区分细菌性(如铜绿假单胞菌)与真菌性感染。
    • 耵聍栓塞:耵聍过度分泌或排出受阻,导致听力下降或耳鸣。需通过耵聍钩或滴耳液软化处理。
    • 外耳道疖肿:毛囊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剧烈疼痛,需抗生素治疗。
    • 外耳道肿瘤:罕见,如耵聍腺瘤或鳞状细胞癌,需手术切除。
  • 治疗方法
    • 感染:局部抗生素/抗真菌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严重时口服抗生素。
    • 耵聍栓塞:5%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冲洗或器械取出。
    • 外伤或异物:避免自行掏挖,需耳内镜下取出异物或修复损伤。
  • 临床操作
    • 耳内镜检查:硬性耳内镜(如文献中提到的设备)可清晰观察鼓膜及外耳道病变。
    • 声导抗测试:评估外耳道通畅度对中耳功能的影响。
6. 常见误区
  • 误区1:外耳道是直的。
    事实:外耳道呈弯曲结构(外侧向后上,内侧向前下),此设计可防止棉签等工具直接损伤鼓膜。
  • 误区2:频繁掏耳可预防耵聍栓塞。
    事实:过度掏耳易损伤皮肤,反而增加感染或耵聍推进风险。
  • 误区3:外耳道炎与中耳炎治疗相同。
    事实:外耳道炎需局部治疗,而中耳炎可能需抗生素或鼓膜穿刺。

参考文献

  1. 《默沙东诊疗手册大众版》- 外耳解剖结构与功能
  2. 维基百科- 外耳道解剖学定位
  3. 何晓霖等. 硬性耳内镜在外耳道及中耳检查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
  4. 杨宝琦. 头颈解剖学(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