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N4FJ

核心定义

病原学详细定义:猪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一、病原体基本信息

1. 分类与类型
  • 分类
    • 细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
    • 种名:猪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旧称“猪丹毒杆菌”。
  • 亚型/变种:存在多个血清型(至少24种),其中血清型1和2在人类感染中较为常见。
  • 血清分型:基于表面抗原(如SPA蛋白)的差异划分。
2. 形态与结构
  • 形态特征
    • 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细长且直或微弯曲,末端钝圆,单个或短链状排列,偶呈丝状(可达60 µm)。
    • 特殊结构:无荚膜、无芽孢、无鞭毛,细胞壁含肽聚糖和磷壁酸。
    • 大小:约(0.2–0.5 µm)×(0.8–2.5 µm)。
3. 传播途径
  • 主要途径
    • 接触传播: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感染动物或污染环境(如鱼、家禽、猪等)。
    • 消化道:偶见经口摄入污染食物(如未煮熟的海鲜)感染。
    • 职业暴露:渔民、屠宰场工人、兽医等高风险职业人群易感。
  • 流行病学特点
    • 主要宿主为动物(猪、家禽、鱼类等),人类为偶然宿主。
    • 潜伏期通常为1–10天,环境中的菌体可存活数月。

二、致病机制

1. 宿主与靶细胞
  • 宿主范围:动物(猪、家禽、鱼类等)和人类。
  • 靶向组织
    • 皮肤:通过伤口侵入,引发皮肤局部感染(丹毒样皮疹)。
    • 血液:可导致菌血症,进而引发内脏器官(心脏、关节)感染。
2. 感染过程
  • 黏附与侵入
    • 通过表面黏附蛋白(如SPA蛋白)黏附宿主细胞。
    • 通过受损皮肤或黏膜侵入宿主组织。
  • 免疫逃逸
    • 分泌外膜蛋白(如EryC)抑制宿主吞噬细胞活性。
    • 调节表面抗原表达以逃避免疫识别。
3. 致病因子
  • 毒素与酶
    • 内毒素(脂多糖)引发炎症反应。
    • 透明质酸酶协助扩散至周围组织。

三、医学临床关联

1. 相关疾病
  • 典型疾病
    • 人类
    • 皮肤丹毒: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水肿、发热。
    • 菌血症/败血症:严重感染可引发多器官损伤。
    • 心内膜炎:罕见但致命,多见于已有心脏瓣膜病患者。
    • 动物:猪丹毒(皮肤坏死、高热)、禽类败血症等。
2.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测
    • 细菌培养:需氧培养于血琼脂,37°C孵育24–48小时,形成微小、α-溶血菌落。
    • 分子检测
    • PCR:针对保守基因(如spaA16S rRNA)扩增(如知识库中提到的PCR试剂盒)。
    • 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病原体DNA。
    • 血清学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或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
3. 治疗与预防
  • 常见抗菌药物
    • 首选:青霉素G(剂量:50–100万U/天,静脉或肌肉注射,疗程7–10天)。
    • 替代: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曲松)。
  • 预防措施
    • 职业防护:处理动物或海鲜时穿戴防护手套、衣物。
    • 疫苗:动物疫苗(如猪用灭活疫苗)可减少畜群感染,人类暂无常规疫苗。
  • 耐药数据
    • 少数菌株对四环素类产生耐药性(通过核糖体保护蛋白或外排泵机制),需结合药敏试验选择药物。

四、参考文献

  1. 《临床微生物学手册》(第11版),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20.
  2. PubMed文献
    • 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A Review of Human Infections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DOI: 10.3390/pathogens8040215).
    • Molecular Diagnosis of 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Infection Using Real-Time PCR (DOI: 10.1016/j.mimet.2019.103856).

以上信息基于权威医学文献及实验数据整理,确保科学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