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菌样巴尔通体Bartonella bacilliformis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N0W4

核心定义

杆菌样巴尔通体(Bartonella bacilliformis)病原学详细定义


一、病原体基本信息

1. 分类与类型
  • 分类
    • 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根瘤菌目(Rhizobiales),巴尔通体科(Bartonellaceae),巴尔通体属(Bartonella)。
  • 亚型/变种:无明确亚型划分,但不同地理分布的菌株可能存在遗传差异。
  • 血清分型:未提及具体血清型,但菌株间可能存在抗原差异。
2. 形态与结构
  • 形态特征
    • 革兰氏染色性:革兰氏阴性。
    • 形状:小型球杆菌(0.2–0.5 μm × 1–2 μm),具有多形性(可呈现球形、卵圆形或颗粒状)。
    • 特殊结构:部分菌株具有1–10根单端鞭毛(长3–10 μm),与运动性和宿主细胞侵袭相关。
    • 培养特性:需高营养培养基(含动物或人血琼脂),最适生长温度28℃,依赖5%二氧化碳环境,生长缓慢,42℃不生长。
3. 传播途径
  • 主要途径
    • 节肢动物媒介:通过沙蝇(Lutzomyia spp.)叮咬传播给人类。
    • 血液接触:输血、针刺伤或直接接触感染血液也可传播。
  • 流行病学特点
    • 地理分布:主要流行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如秘鲁、厄瓜多尔),与沙蝇栖息地相关。
    • 宿主:人类为偶然宿主,沙蝇为自然宿主,可能通过动物(如啮齿类)维持自然循环。

二、致病机制

1. 宿主与靶细胞
  • 宿主范围:人类、实验动物(如猴子)。
  • 靶向组织
    • 红细胞:侵入红细胞内繁殖,导致红细胞膜损伤及溶血。
    • 血管内皮:在血管上皮增生,引发局部炎症和组织损伤。
2. 感染过程
  1. 入侵:通过沙蝇叮咬进入宿主血液,利用鞭毛黏附并侵入红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2. 增殖:在红细胞内大量繁殖,一个红细胞可容纳多达20个病原体。
  3. 病理效应
    •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裂导致严重贫血。
    • 血管增生与皮损:菌血症引发皮肤结节(秘鲁疣)及血管增生性病变。
3. 免疫逃逸
  • 隐蔽性:在红细胞内寄生,避免宿主免疫系统直接识别。
  • 抗吞噬机制:可能通过表面蛋白抑制巨噬细胞吞噬。

三、医学临床关联

1. 相关疾病
  • 典型疾病:卡里翁病(Carrion's disease),分为两个阶段:
    • 奥罗亚热(Oroya fever):急性期,表现为高热、严重贫血、出血倾向及全身衰竭。
    • 秘鲁疣(Veruga peruana):亚急性期,皮肤出现红色或蓝红色结节,好发于面部和四肢。
2.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测
    • 血涂片:镜检可见红细胞内短小杆菌。
    • 血培养:需特殊培养基(含血液和CO₂),但耗时较长(数周)。
    • 分子生物学:PCR检测(如杆状巴尔通体PCR试剂盒,使用M-MLV反转录酶及特异性引物)。
    • 血清学试验:间接免疫荧光 assay(IFA)或ELISA检测抗体。
3. 治疗与预防
  • 常见抗病原体药物
    • 一线治疗:多西环素(强力霉素)联合利福平或青霉素。
    • 替代方案:氯霉素、阿奇霉素(用于孕妇或儿童)。
  • 预防措施
    • 防蚊防虫:使用驱虫剂及防护衣物减少沙蝇叮咬。
    • 血液安全:避免未经筛查的血液制品输入。
  • 耐药数据:目前无广泛耐药报告,但需监测青霉素耐药性。

四、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巴尔通体及巴尔通体病(Bartonella and Bartonellosis)》PPT(2004年学术报告)。
  2. 细菌学特性:《杆菌样巴尔通体(B. bacilliformis)》(《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94年)。
  3. 分子诊断方法:杆状巴尔通体PCR试剂盒操作说明(雅吉上海生物技术公司)。

注意事项

  • 该菌感染需与疟疾、其他巴尔通体病(如猫抓病)鉴别。
  • 免疫抑制患者(如艾滋病患者)感染风险增加,需结合临床及流行病学史综合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