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外耳疾病Unspecified Diseases of external ear

更新时间:2025-06-18 16:05:16
编码AA6Z

关键词

索引词Diseases of external ear、未特指的外耳疾病
缩写WETD、WED
别名外耳不明疾病、外耳未知疾病、外耳不明病症、外耳未知病症、外耳未特指疾病、外耳未特指病症、Unspecified-External-Ear-Disease

未特指的外耳疾病(ICD-11 AA6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外耳道分泌物/病变组织培养出致病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曲霉菌或单纯疱疹病毒)。
    • PCR检测检出特异性病原体基因(如真菌ITS区、病毒DNA)。
  • 组织病理学确诊
    • 活检显示外耳道或耳廓组织存在典型病理改变(如肉芽肿、溃疡或肿瘤细胞)。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耳痛(≥3天)或耳痒(≥7天)。
    • 外耳道红肿/分泌物(肉眼可见)。
    • 排除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其他耳部疾病。
  • 客观体征(至少符合1项)
    • 外耳道狭窄(耳镜评估直径<4 mm)。
    • 耳垢栓塞(完全阻塞外耳道)。
    • 耳周淋巴结肿大(触诊直径≥1 cm)。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炎症标志物升高
    • CRP≥10 mg/L 或 白细胞计数≥10×10⁹/L。
  • 影像学证据
    • CT显示外耳道软组织增厚(厚度≥3 mm)或局部钙化灶。
  • 过敏相关指标
    • 血清IgE≥150 IU/mL 或 斑贴试验阳性。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一级检查
├─ 病原学检查
│ ├─ 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KOH湿片)
│ ├─ 细菌/真菌培养
│ └─ 病毒PCR检测
├─ 影像学检查
│ ├─ 高分辨率CT(颞骨薄层扫描)
│ └─ MRI(疑似肿瘤时)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CRP
└─ 血清IgE检测

二级检查(疑难病例)
├─ 耳内镜检查
├─ 皮肤斑贴试验
└─ 组织活检

2. 判断逻辑

  • 涂片检查
    • 革兰染色发现G+球菌提示细菌感染,菌丝结构提示真菌感染。
    • 需与培养结果联合解读(涂片阳性率60%,培养阳性率80%)。
  • CT扫描
    • 软组织增厚>3 mm且伴钙化灶时,需警惕恶性外耳道炎。
    • 正常外耳道直径范围:4-7 mm(<4 mm为狭窄)。
  • IgE检测
    • ≥150 IU/mL时建议行过敏原筛查,指导湿疹治疗。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正常范围 异常意义
白细胞计数 (4-10)×10⁹/L >10×10⁹/L提示细菌感染;<4×10⁹/L需排除免疫缺陷
CRP <5 mg/L 5-50 mg/L:轻度炎症;>50 mg/L:严重感染或全身炎症反应
真菌培养 阴性 阳性需区分定植与感染(曲霉菌+临床症状=真菌性外耳炎)
IgE <150 IU/mL ≥150 IU/mL提示过敏体质,需排查接触性致敏原(如镍合金耳饰、染发剂)
分泌物pH 5.5-7.0 >7.5提示细菌感染;<5.0提示真菌感染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首诊评估:耳镜+基础炎症指标,区分感染/非感染病因。
  2. 治疗无效病例:48小时内无改善者需行CT排除恶性病变。
  3. 复发患者:建议检测HIV抗体、血糖(排除糖尿病等易感因素)。

参考文献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外耳疾病诊疗共识(2023)
  • IDSA侵袭性真菌病管理指南(2022)
  • WHO耳部疾病分类标准(ICD-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