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大肠感染,未特指的Unspecified Certain infections of the large intestine
编码DB36.Z
关键词
索引词Certain infections of the large intestine、某些大肠感染,未特指的、某些大肠感染
缩写未特指大肠感染、不明原因大肠感染
别名不明原因的肠道感染、未特指的大肠炎、不明原因的大肠炎症
某些大肠感染,未特指的(DB36.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病原体直接检测阳性:
- 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出致病性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
- 分子检测(PCR)检出病毒核酸(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或寄生虫抗原(如阿米巴原虫)
- 病原体直接检测阳性:
-
必须条件(确诊必需):
- 典型症状组合:
- 腹泻(≥3次/日,持续≥24小时)伴腹痛(下腹部绞痛)
- 排除非感染性肠病(如IBD、IBS)
- 炎症证据:
- 粪便白细胞阳性(>5个/HPF)或粪便钙卫蛋白升高(>50μg/g)
- CRP >10 mg/L 或 ESR >20 mm/h
- 典型症状组合: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
- 流行病学危险因素:
- 发病前72小时内有可疑食物/水源暴露史(阈值:≥2种高风险行为)
- 免疫抑制状态(HIV CD4<200/μL,或使用免疫抑制剂>30天)
- 影像学支持:
- 超声/CT显示结肠壁增厚(>4mm)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短径>10mm)
- 非典型表现:
- 发热>38℃持续48小时
- 脱水征(皮肤弹性下降+尿量<0.5ml/kg/h)
- 流行病学危险因素: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筛查] --> B[粪便检查]
A --> C[血液检查]
B --> B1[常规:白细胞/红细胞]
B --> B2[培养:细菌分离]
B --> B3[分子检测:PCR]
C --> C1[血常规:WBC/NEU%]
C --> C2[炎症标志物:CRP/ESR]
C --> C3[电解质:Na+/K+]
A --> D[影像学评估]
D --> D1[腹部超声]
D --> D2[腹部CT]
D1 --> D1a[肠壁厚度]
D1 --> D1b[淋巴结大小]
判断逻辑
- 粪便白细胞检测:
-
5个/HPF → 提示侵袭性病原体(细菌/寄生虫)
- 阴性结果 → 需结合PCR排除病毒性感染
-
- 粪便培养与PCR关系:
- 培养阳性可确诊细菌感染,但阴性时需加做PCR(提高检出率30%)
- PCR检测到病毒核酸即可确诊病毒性肠炎
- 影像学分层解读:
- 超声首选:肠壁增厚>4mm支持结肠炎症
- CT指征:疑似并发症(脓肿/梗阻)时进行
- 炎症标志物动态监测:
- CRP>50 mg/L → 提示重症感染,需住院治疗
- ESR持续升高 → 警惕感染后并发症(如反应性关节炎)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值 | 临床意义 | 处理建议 |
---|---|---|---|
粪便白细胞 | >5个/HPF | 黏膜侵袭性感染(志贺菌/弯曲菌) | 需抗生素治疗 |
粪便钙卫蛋白 | >150 μg/g | 肠道炎症活动(敏感性92%) | 鉴别感染性 vs 非感染性肠炎 |
血常规-WBC | >12×10⁹/L | 细菌感染可能性高 | 结合培养结果选择抗生素 |
血钠 | <135 mmol/L | 重度脱水 | 立即静脉补液+监测尿量 |
CRP | >100 mg/L | 提示化脓性并发症(如脓肿) | 增强CT排查脓肿 |
血清白蛋白 | <30 g/L | 蛋白质丢失性肠病/营养不良 | 营养支持治疗 |
四、诊断流程要点
- 病原体未明时的策略:
- 先按细菌性肠炎经验性用药(如氟喹诺酮类),48小时后评估疗效
- 治疗无效时加做寄生虫检测(阿米巴血清学/粪抗原)
- 免疫抑制患者特殊处理:
- HIV患者CD4<100时:必须排查巨细胞病毒(CMV)结肠炎
- 移植受者:需增加真菌培养(念珠菌/曲霉菌)
- 预警指标:
- 血便+腹痛剧烈 → 立即排除缺血性肠病(D-二聚体+CTA)
- 腹泻>10次/日+低钾 → 收入院监护
参考文献:
- WHO《感染性腹泻管理指南》(2023版)
- IDSA《感染性腹泻诊断与治疗指南》
- 《Fields Virology》第7版(寄生虫性肠炎章节)
- 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ESCMID)共识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