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未特指部位憩室,未特指的Unspecified Diverticulum of unspecified part of intestine
编码DD02.Z
关键词
索引词Diverticulum of unspecified part of intestine、肠未特指部位憩室,未特指的、肠未特指部位憩室、肠憩室NOS、肠憩室、憩室穿孔、肠憩室破裂、憩室破裂
别名肠憩室疾病
肠未特指部位憩室(DD02.Z)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直接证据:
- CT扫描:显示肠壁局限性囊袋状突起(直径≥5mm),无周围脂肪间隙炎性浸润。
- 结肠镜检查:直视下观察到憩室开口(黏膜层向外膨出,直径≥5mm),无活动性出血或脓性分泌物。
- 影像学直接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与病理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间歇性定位性腹痛(左下腹或右下腹为主),排便后部分缓解。
- 长期低纤维饮食史伴慢性便秘(每周排便≤2次持续6个月以上)。
- 组织病理学特征:
- 手术标本病理证实为假性憩室(仅含黏膜及黏膜下层,肌层缺损)。
- 典型临床表现:
-
排除标准:
- 需排除其他导致肠壁囊状病变的疾病(如克罗恩病、肠结核、淀粉样变性)。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CT小肠/结肠成像(检查项目树):
- 一级检查:平扫CT(筛查肠壁形态异常)
- 二级检查:增强CT(评估憩室周围血供及并发症)
- 三级检查:CT三维重建(精确定位憩室与肠系膜血管关系)
- 判断逻辑:平扫发现囊袋结构→增强排除脓肿→三维重建评估解剖关系
- CT小肠/结肠成像(检查项目树):
-
内镜检查:
- 结肠镜检查(优先选择):
- 异常意义:直接观察憩室开口形态,同步活检排除肿瘤性病变。
- 胶囊内镜(小肠憩室筛查):
- 判断逻辑:适用于CT阴性但高度怀疑小肠憩室病例。
- 结肠镜检查(优先选择):
-
压力测定:
- 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特殊病例):
- 异常意义:发现肠段动力异常(如高压区与憩室位置对应)。
- 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特殊病例):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常规检查:
- 血常规:
- 正常范围:白细胞(4-10×10⁹/L),中性粒细胞(40%-75%)
- 异常意义:白细胞>10×10⁹/L提示可能并发感染(需排查憩室炎)
- C反应蛋白(CRP):
- 正常阈值:<5 mg/L
- 异常意义:CRP>20 mg/L需警惕黏膜缺血或早期炎症
- 血常规:
-
粪便检测:
- 隐血试验:
- 阳性意义:提示憩室内微小血管损伤,但需排除肿瘤性出血
- 钙卫蛋白:
- 正常阈值:<50 μg/g
- 异常意义:>200 μg/g提示肠黏膜炎症活动(需鉴别憩室炎与IBD)
- 隐血试验:
-
遗传学检测:
- COL3A1基因检测(选择性病例):
- 异常意义:IV型胶原蛋白基因突变者憩室发生风险增加3倍
- COL3A1基因检测(选择性病例):
四、诊断流程
- 初诊评估:
- 腹痛+便秘病史→行腹部平扫CT
- CT发现憩室→结肠镜确认并排除恶性病变
- 鉴别诊断:
- 年龄>50岁伴体重下降→需增加肿瘤标志物(CEA、CA19-9)
- 发热+CRP升高→行增强CT排查脓肿形成
参考文献:
-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憩室病全球指南》(2023修订版)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结肠憩室诊治共识》(2022)
- Radiology: 2024年胃肠影像诊断标准(第5版)
-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肠壁结构异常的分子机制研究(2023)
注:所有数据阈值均参照2025年《国际实验室医学标准化指南》最新修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