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憩室炎伴未特指的并发症Unspecified Diverticulitis of small intestine with complication

更新时间:2025-06-18 23:07:32
编码DC70.0Z

关键词

索引词Diverticulitis of small intestine with complication、小肠憩室炎伴未特指的并发症、小肠憩室炎伴并发症
缩写XCRQWTD-BFZ、XCRQWTD-BFZZC
别名小肠憩室炎症伴未特指并发症、小肠憩室炎症伴未具体说明的并发症、小肠憩室炎症伴不明并发症、小肠憩室炎症伴未明确并发症

小肠憩室炎伴未特指的并发症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确诊
      • CT增强扫描显示小肠憩室壁增厚(>3mm)伴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梳征"),合并局部渗出液/包裹性积液
      • 排除其他急腹症(阑尾炎、肠梗阻等)
    • 手术/病理证实
      • 术中直接观察到憩室炎性改变(充血、水肿、脓性渗出)
      • 组织病理学显示憩室壁全层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黏膜坏死
  2.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症状三联征
      • 右下腹或脐周持续性疼痛(≥48小时)
      • 发热(体温≥38℃)伴C反应蛋白升高(>50mg/L)
      • 恶心/呕吐或排便习惯改变
    • 高风险因素
      • 长期NSAID使用史或免疫抑制状态
      • 既往憩室病史或腹部手术史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影像/病理证据,需同时满足:
      • 典型症状三联征
      • 白细胞计数≥12×10⁹/L且降钙素原≥0.5ng/mL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初筛检查] --> B[实验室检查] A --> C[基础影像学] B --> D[血常规+CRP] B --> E[降钙素原] C --> F[腹部X线] C --> G[超声] G --> H[发现憩室壁增厚/积液] F --> I[排除肠梗阻/穿孔] H & I --> J[CT增强扫描] J --> K[确诊憩室炎] J --> L[评估并发症] L --> M[脓肿/瘘管/梗阻]

判断逻辑

  1. 超声检查
    • 阳性:憩室壁分层结构消失+周围液性暗区→提示活动性炎症
    • 阴性时仍需CT确认(敏感性仅60-70%)
  2. CT增强扫描(金标准)
    • 憩室壁强化+肠系膜脂肪浸润→确诊憩室炎
    • 包裹性积液/气泡影→提示脓肿
    • 肠壁增厚伴近端扩张→提示梗阻
  3. MRI小肠造影
    • 替代CT用于肾功能不全者,T2压脂序列高信号提示炎性渗出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异常值 临床意义 处理建议
白细胞计数 ≥12×10⁹/L 细菌感染活动期,中性粒细胞>85%提示化脓性炎症 立即抗生素治疗
CRP >50 mg/L 组织损伤程度标志,每24h复查若持续上升提示并发症进展 加强影像学监测
降钙素原 ≥0.5 ng/mL 细菌感染特异性指标,>2 ng/mL提示脓毒症风险 静脉抗生素+血流动力学支持
血红蛋白 男性<130g/L 女性<120g/L 慢性隐性出血(憩室糜烂)或炎症性贫血 补充铁剂+排查出血源
白蛋白 <35 g/L 蛋白质丢失性肠病或脓毒症消耗 营养支持+感染控制
便潜血 阳性 憩室黏膜糜烂出血,但需排除肿瘤 结肠镜检查(急性期后)

四、总结

  • 诊断核心:CT增强扫描是确诊基石,需结合典型腹痛、发热、炎症标志物升高三联征
  • 并发症预警:降钙素原>2ng/mL或CT发现>3cm积液需警惕脓肿/穿孔
  • 治疗分层
    • 单纯炎症:门诊抗生素治疗(环丙沙星+甲硝唑)
    • 伴并发症:住院静脉抗生素±经皮引流/手术

参考文献

  1.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Surgery (2023) 小肠憩室炎管理共识
  2. ACG《消化道憩室病临床指南》2022版
  3.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2021) 小肠憩室炎CT分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