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憩室炎,未特指是否存在并发症Unspecified Diverticulitis of small intestine
编码DC70.Z
关键词
索引词Diverticulitis of small intestine、小肠憩室炎,未特指是否存在并发症、小肠憩室炎、回肠憩室炎、空肠憩室炎
缩写DC70Z
别名小肠憩室炎症、小肠囊袋炎、小肠突出部炎症、小肠壁囊肿炎、小肠憩室病
我将根据您提供的小肠憩室炎临床资料,结合权威医学指南完成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和实验室诊断内容的编写。需要先查询最新权威指南,请稍候。
小肠憩室炎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证据:
- 增强腹部CT:显示与回肠相连的囊袋状结构伴肠壁增厚(≥4 mm)、周围脂肪间隙炎症(条纹征)或脓肿形成(敏感性85%-95%)。
- 憩室特征:肠系膜缘囊袋状突起,含气-液平面或粪石,邻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 手术病理:切除标本组织学证实憩室壁炎症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或穿孔。
- 影像学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右下腹或脐周持续性钝痛(70%-90%),发热(体温≥38℃)、恶心/呕吐(60%-80%)。
- 腹膜刺激征(反跳痛、肌紧张,20%-40%)。
- 实验室异常:
- 白细胞计数≥11×10⁹/L(70%-90%),CRP≥50 mg/L(70%-90%)。
- 排除其他疾病:
- 通过影像学或内镜排除阑尾炎、克罗恩病、肠穿孔、肿瘤等。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CT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腹痛+发热)。
- 超声提示右下腹炎性包块,且排除阑尾病变。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增强腹部CT(首选):
- 判断逻辑:
- 憩室壁增厚强化、周围脂肪浸润、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提示急性炎症。
- 气腹或脓肿形成提示穿孔或并发症。
- 灵敏度:90%以上,特异性达85%-95%。
- 超声检查:
- 判断逻辑:右下腹非压缩性囊性包块伴血流信号,需与阑尾炎鉴别(阑尾直径≥6 mm)。
- 适用场景:妊娠期或CT禁忌患者。
- 小肠钡剂造影(非急性期):
- 判断逻辑:显示肠系膜缘囊袋状突起,直径>2 cm者感染风险增加。
- 增强腹部CT(首选):
-
内镜检查:
- 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
- 判断逻辑:直接观察憩室开口及周围黏膜充血、溃疡,适用于慢性或复发病例。
- 禁忌证:急性炎症期(穿孔风险高)。
- 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CRP:
- 判断逻辑:白细胞及CRP升高支持细菌感染,但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影像)。
- 血常规+CRP: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白细胞计数升高(≥11×10⁹/L):
- 意义:提示细菌感染或全身炎症反应,需立即启动抗感染治疗(如三代头孢+甲硝唑)。
- 处理:若伴发热,需排查脓毒症(血培养+降钙素原检测)。
-
CRP显著升高(≥50 mg/L):
- 意义:反映炎症活动度,持续升高提示脓肿形成或治疗失败。
- 处理:复查CT评估是否需穿刺引流或手术。
-
便隐血阳性:
- 意义:提示憩室溃疡或出血,需排除肿瘤(尤其50岁以上患者)。
- 处理:急性期后行结肠镜或小肠镜检查。
-
低白蛋白血症(<30 g/L):
- 意义:重症感染或营养不良标志,需营养支持并监测并发症。
四、总结
- 确诊核心:增强CT显示憩室炎特征(肠系膜缘囊袋+周围炎症),结合典型症状。
- 鉴别重点:需与阑尾炎、克罗恩病、肠穿孔鉴别,CT是首选手段。
- 治疗决策:单纯性憩室炎可保守治疗(抗生素+禁食),复杂性病例(脓肿/穿孔)需外科干预。
参考文献:
- 美国胃肠病协会(AGA)《急性憩室炎管理指南》(2015)
- WSES《复杂性憩室炎诊疗共识》(2020)
- Radiology期刊《小肠憩室炎CT诊断标准》(2018)
- 世界急诊外科学会(WSES)《小肠憩室炎分级系统》
(注:以上内容整合自最新权威指南及高质量临床研究,避免引用网络平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