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阑尾疾病Unspecified Diseases of appendix
编码DB1Z
关键词
索引词Diseases of appendix、未特指的阑尾疾病
别名阑尾问题-未特指、不明原因阑尾疾病、非特定阑尾疾病
未特指的阑尾疾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阑尾标本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确诊金标准。需满足以下任一病理特征:
- 急性炎症:中性粒细胞浸润阑尾壁全层(≥3层)
- 慢性炎症:淋巴浆细胞浸润伴纤维化
- 特殊病变:黏液囊肿、神经内分泌肿瘤或腺癌证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阑尾标本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确诊金标准。需满足以下任一病理特征:
-
必须条件(临床确诊核心):
- 典型疼痛模式:
- 转移性右下腹痛(初始脐周/上腹痛,6-24小时内转移至麦氏点)
- 体征三联征(需同时满足):
- 麦氏点(McBurney点)或兰氏点(Lanz点)压痛
- 反跳痛(Blumberg征阳性)
- 局部肌卫(肌紧张)
- 影像学确认:
- CT扫描显示阑尾直径≥7mm+管壁增厚≥3mm+周围脂肪条纹征
- 典型疼痛模式: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
- 实验室阈值:
- WBC > 10,000/μL 且中性粒细胞 >75%
- CRP > 10 mg/L
- 特殊体征:
- 罗夫辛征(Rovsing征):按压左下腹引发右下腹痛
- 腰大肌试验阳性(提示盲肠后位阑尾)
- 高危因素:
- 粪石CT显影
- 既往类似发作史≥2次
- 实验室阈值:
-
排除标准:
- 妇科疾病(超声排除卵巢囊肿蒂扭转/宫外孕)
- 泌尿系疾病(尿常规排除结石/感染)
- 炎症性肠病(结肠镜/钙卫蛋白阴性)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阑尾疾病辅助检查] --> B[实验室检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特殊评估]
B --> B1[血常规+CRP] B --> B2[尿液分析] B --> B3[降钙素原 PCT]
C --> C1[超声检查] C --> C2[CT扫描] C --> C3[MRI]
D --> D1[腹腔镜探查] D --> D2[疼痛诱发试验]
判断逻辑说明: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CRP:初筛工具,WBC>15,000/μL或CRP>50mg/L提示化脓/穿孔
- 尿液分析:排除泌尿系疾病,但阑尾邻近输尿管时可见少量红细胞
- PCT:>0.5ng/ml提示细菌性感染,鉴别病毒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首选儿童/孕妇):
- 阳性:阑尾直径≥7mm+不可压缩+管壁血流丰富
- 阴性预测值>95%,但肥胖者假阴性率高
- CT(诊断金标准):
- 必须三联征:阑尾增粗(>6mm)+壁厚(>2mm)+周围脂肪浸润
- 特异性征象:粪石(钙化灶)、阑尾周围积液
- MRI(孕妇替代方案):
- T2高信号阑尾壁水肿+扩散受限
- 超声(首选儿童/孕妇):
-
特殊评估:
- 腹腔镜探查:用于诊断不明病例,直接观察阑尾炎症程度
- 疼痛诱发试验:
- 仰卧位屈髋内旋(腰大肌试验)→ 盲肠后位阑尾
- 左侧卧位伸右髋(闭孔肌试验)→ 盆腔位阑尾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范围 | 异常意义及处理建议 |
---|---|---|
白细胞计数 | 4,000-10,000/μL | >12,000:提示化脓性炎症,需紧急手术评估 >20,000:警惕穿孔或脓肿形成 |
中性粒细胞% | 40-75% | >85%:细菌感染特异性指标,支持抗生素使用 |
CRP | <5 mg/L | >50 mg/L:提示组织坏死,需增强CT评估穿孔风险 持续升高:监测脓肿形成 |
降钙素原 | <0.05 ng/mL | >0.5 ng/mL:革兰阴性菌感染标志,指导抗生素升级 |
尿液红细胞 | 0-3/HPF | 5-10/HPF:排除泌尿疾病后提示阑尾炎累及输尿管 |
四、诊断流程总结
- 典型病例:转移性腹痛+体征三联征 → 直接手术
- 不典型病例:
- 实验室异常(WBC↑+CRP↑)→ 超声初筛
- 超声不确定 → 增强CT确诊
- CT仍存疑 → MRI(孕妇)或腹腔镜探查
- 慢性/反复发作:排除其他病因后,腹腔镜探查+病理确诊
关键提示:
- 老年/免疫抑制者:体征可能隐匿,CRP>100mg/L是核心预警指标
- 儿童:超声首选,CT辐射仅用于复杂病例
- 孕妇:MRI替代CT,阑尾穿孔导致早产风险升高6倍
参考文献:
- 《急性阑尾炎诊治指南》(WSES, 2023)
- 《腹部急症影像学诊断标准》(ACR, 2022)
- 《外科学原理与实践》(Sabiston, 30th ed)
-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4;9(2):19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