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外部原因引起的结肠炎或直肠炎Unspecified Colitis or proctitis due to external causes
编码DB33.4Z
关键词
索引词Colitis or proctitis due to external causes、未特指的外部原因引起的结肠炎或直肠炎、外部原因引起的结肠炎或直肠炎
缩写DB334Z、UECIR
别名不明原因外因性结肠炎、不明原因外因性直肠炎、非特指外因性结肠炎、非特指外因性直肠炎
未特指的外部原因引起的结肠炎或直肠炎 (DB33.4Z) 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内镜与组织学证据:
- 结肠镜/乙状结肠镜显示结肠或直肠黏膜存在活动性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
- 组织病理学证实非特异性炎症(中性粒细胞浸润、隐窝结构改变),且排除感染性肉芽肿、隐窝脓肿等IBD特征。
- 全面排除已知病因:
- 粪便培养/PCR检测排除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3次阴性)。
- 无近期放射治疗史或典型放射性肠炎病理特征(如血管内皮增生)。
- 无明确药物暴露史(如NSAIDs、抗生素)或停药后症状无缓解。
- 内镜与组织学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症状组合(需满足≥2项):
- 持续性左下腹痛(≥4周)。
- 黏液便或间歇性直肠出血(非脓血便)。
- 腹泻频率3-10次/日,无夜间加重。
- 炎症标志物异常:
- CRP >10 mg/L 或 ESR >20 mm/h。
- 粪便钙卫蛋白 >50 μg/g。
- 典型症状组合(需满足≥2项):
-
阈值标准:
- 确诊需同时满足:
- 必须条件(内镜+组织学证据+全面病因排除)。
- 支持条件中至少2项症状+1项实验室异常。
- 确诊需同时满足: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1(粪便检查:培养/PCR/难辨梭菌毒素) A --> B2(血液检查:CRP/ESR/血常规) A --> B3(腹部触诊+直肠指检)
B1 --> C{感染性病因排除?} B2 --> D{炎症标志物升高?} B3 --> E{压痛/黏膜触痛?}
C -- 阴性 --> F[结肠镜检查] D -- 阳性 --> F E -- 阳性 --> F
F --> G1(内镜黏膜评估:充血/糜烂/溃疡) F --> G2(多点活检病理)
G1 --> H{符合非特异性炎症?} G2 --> H
H -- 是 --> I[影像学检查:CT/MRI] I --> J1(肠壁增厚 >4mm?) I --> J2(并发症评估:穿孔/巨结肠?)
J1 -- 是 --> K[确诊DB33.4Z] J2 -- 无 --> K
判断逻辑说明:
- 粪便检查阴性:排除感染性肠炎(如沙门菌、耶尔森菌),是启动内镜检查的前提。
- 内镜表现:
- 黏膜充血水肿但无伪膜→排除伪膜性肠炎
- 溃疡浅表且弥漫→区别于克罗恩病的纵行深溃疡
- 影像学作用:
- CT显示肠壁均匀增厚无"靶征"→排除缺血性肠炎
- 无淋巴结肿大或瘘管→区别于IBD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炎症标志物:
- CRP >10 mg/L:提示黏膜炎症活动,>50 mg/L需警惕并发症(如穿孔)。
- ESR >20 mm/h:反映慢性炎症状态,需监测治疗反应。
- 粪便钙卫蛋白 >50 μg/g:特异性肠黏膜炎症指标,>250 μg/g提示重度活动。
-
血常规:
- 白细胞 >10×10⁹/L:非感染性炎症反应,若>15×10⁹/L需复查感染指标。
- 血红蛋白 <120 g/L:提示慢性失血(便血),<80 g/L需输血干预。
-
血清蛋白:
- 白蛋白 <35 g/L:反映蛋白质丢失性肠病,需营养支持。
-
电解质:
- 血钾 <3.5 mmol/L:腹泻导致的电解质紊乱,需紧急纠正。
-
自身抗体:
- p-ANCA/ASCA阴性:支持排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阳性率>70%)。
四、诊断流程核心要点
- 确诊基石:内镜活检证实非特异性炎症 + 系统性排除感染/药物/放射等已知病因。
- 关键鉴别:
- 与IBD区别:无隐窝结构扭曲、无基底浆细胞浸润。
- 与感染性肠炎区别:症状轻、无高热、粪便病原体阴性。
- 治疗监测:以粪便钙卫蛋白作为炎症活动度的敏感指标。
参考文献:
- WHO ICD-11 分类标准 (2023)
- ACG《显微镜下结肠炎诊治指南》(2021)
- 《胃肠病学》(Sleisenger & Fordtran, 11th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