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Eosinophilic peritonitis
编码DC50.10
关键词
索引词Eosinophilic peritonitis、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
缩写EoP
别名嗜酸粒细胞性腹膜炎、嗜酸细胞腹膜炎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脓毒症
1G41脓毒症伴脓毒性休克1G40脓毒症不伴脓毒性休克病程分级
1G40慢性1G40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Eosinophilic Peritonitis)是一种罕见的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腹膜流出物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加,通常占总白细胞数的10%或以上。该病可能伴有发热、腹痛、食欲减退和腹胀等症状。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般情况良好,但部分病例可出现严重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病因学特征
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的具体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知一些因素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此疾病。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
药物相关因素:
- 万古霉素:有报道显示,在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中出现了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
- icodextrin:用于腹膜透析液中的渗透剂,在某些患者中可能导致过敏反应,从而引发腹膜炎。
-
感染因素:
-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等可以引起腹膜炎,并伴随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病毒感染:虽然少见,但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
-
免疫介导机制:
- 过敏反应:腹膜对某些物质(如食物、环境过敏原)的过敏反应可能触发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 免疫系统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免疫调节障碍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
-
其他潜在诱因:
- 导管更换:对于接受长期腹膜透析的患者,频繁更换导管可能诱发局部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
- 不明原因:一部分病例无明显诱因,可能与个体遗传背景或未识别的环境因素有关。
病理机制
-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 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中,嗜酸性粒细胞大量聚集于腹膜腔内,这可能是由于局部释放的趋化因子吸引所致。嗜酸性粒细胞通过脱颗粒作用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主要碱性蛋白(MBP)、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等,这些物质可直接损伤组织并诱导炎症介质产生,进一步加剧炎症过程。
-
炎症反应:
- 嗜酸性粒细胞与其他炎症细胞共同作用,激活补体系统,释放组胺、白三烯等介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及黏液分泌增多,从而引发腹膜水肿、疼痛及其他临床表现。
-
免疫复合物沉积:
- 部分病例中可能存在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腹膜表面,引发Ⅲ型超敏反应,进一步促进炎症细胞聚集及组织损伤。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腹痛: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可局限于某一区域或广泛分布。
- 腹水:腹膜炎常伴发腹水形成,为渗出液性质,检查可见其中富含嗜酸性粒细胞。
- 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
- 消化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与腹膜炎症刺激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关。
参考文献:《腹膜透析患者并发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1例》、《反复腹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种病很多医生都忽视了(下)》、《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病因尚不明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