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十二指肠溃疡Drug-induced duodenal ulcer
编码DA63.50
关键词
索引词Drug-induced duodenal ulcer、药物性十二指肠溃疡、中毒性十二指肠溃疡、NSAID[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十二指肠溃疡
同义词medicament-induced duodenal ulcer、Toxic duodenal ulcer
缩写药源性十二指肠溃疡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关联情况
通过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
PC90通过暴露于阿片类药物或相关镇痛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2通过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4通过暴露于镇痛药、解热药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9通过暴露于多种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7通过暴露于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8通过暴露于其他未特指药物、药剂和生物制品的故意自害PC96通过暴露于抗精神病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1通过暴露于镇静催眠药物或其他中枢神经抑制剂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5通过暴露于抗抑郁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3通过暴露于大麻类物质或致幻剂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ME24.A 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A2食管出血 意外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
PB27意外暴露于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PB22意外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PB24意外暴露于镇痛药、解热药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或其有害效应PB20意外暴露于阿片类药物或相关镇痛药或其有害效应PB23意外暴露于大麻类物质或致幻剂或其有害效应PB26意外暴露于抗精神病药或其有害效应PB25意外暴露于抗抑郁药或其有害效应PB29意外暴露于多种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PB21意外暴露于镇静催眠药物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或其有害效应PB28意外暴露于其他或未特指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ME24.3 消化系统穿孔
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30小肠穿孔ME24.31大肠穿孔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物质
PL00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PL0Z在治疗中使用与损伤或损害有关的物质,未特指的PL01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Y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其他特指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Z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未特指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1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膳食补充剂、维生素或矿物质PL01.0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草药制剂或药方PL01.2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不可归类在他处的补充或传统药物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
PH43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大麻类物质或致幻剂或其有害效应PH42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PH49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多种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PH40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阿片类或相关镇痛药或其有害效应PH44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镇痛药、解热药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或其有害效应PH41暴露于镇静催眠药物或其他中枢神经抑制剂或其有害效应PH47.0暴露于混合抗癫痫药或其有害效应,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意图不确定的PH47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抗癫癎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PH47.Z未确定意图:有害物质的有害效应和暴露于该物质下: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未特指的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药PH45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抗抑郁药或其有害效应PH46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抗精神病药或其有害效应PH48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其他或未特指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ME24.9 胃肠出血
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药物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药物性十二指肠溃疡是指由于特定药物使用导致的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炎性缺损,通常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这类溃疡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个重要亚类,主要由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药物引起,其病理机制包括胃酸分泌增加、黏膜保护屏障削弱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共同作用。
病因学特征
-
主要致病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最常见的诱因之一,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尤其是COX-1,减少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削弱了胃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同时,某些NSAIDs还直接损伤胃肠道黏膜。
- 其他药物:如氯化钾、双磷酸盐、霉酚酸酯,以及在特定情况下联合使用的类固醇药物,也可能增加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这些药物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胃肠道黏膜的完整性或改变胃酸分泌模式,进而促进溃疡的发生。
-
药物相关因素:
- 剂量和持续时间:长期或高剂量使用上述药物显著增加了溃疡风险。
-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遗传背景、基础疾病状态等均可能影响药物性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概率。
-
协同效应:
- 幽门螺杆菌感染:尽管本节重点讨论药物引起的溃疡,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许多病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仍是重要辅助因素。它不仅可独立引发溃疡,还能加剧药物造成的损害。
- 环境及其他健康状况: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慢性疾病的存在均可加重药物诱导下的胃肠道损伤。
病理机制
-
黏膜防御机制受损:
- 药物特别是NSAIDs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生成,降低黏液层厚度,减弱上皮细胞更新速率,并干扰黏膜血流,使得十二指肠更易受到胃酸侵蚀。
-
胃酸过多:
- 一些药物直接刺激胃酸分泌或间接通过解除对胃酸分泌的正常负反馈调节而造成胃酸水平升高,进一步损伤已处于脆弱状态的十二指肠黏膜。
-
组织修复能力下降:
- 在药物影响下,局部微环境不利于组织修复过程,使得即使轻微损伤也难以自行愈合,最终发展为明显溃疡灶。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典型症状: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尤其在餐前空腹时或夜间更为明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餐后缓解现象。
- 不典型症状:少数情况下,患者仅表现为消化不良、饱胀感或其他非特异性胃肠不适。
- 并发症:严重者可能发生出血(黑便或呕血)、穿孔甚至梗阻等急性并发症。
请注意,以上信息基于现有文献综述整理而成,具体诊断与处理应遵循专业医师指导。对于具体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请咨询专业的医疗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