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憩室炎Diverticulitis of large intestine
编码DC80
子码范围DC80.0 - DC80.Z
关键词
索引词Diverticulitis of large intestine
同义词acute colonic diverticulitis、diverticulitis of colon、结肠憩室炎、急性结肠憩室炎
缩写CD
别名憩室炎、结肠囊袋炎、大肠囊袋炎症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1B13 大肠
XA0D34肛门XA8QB7泄殖腔源性区XA25P9降结肠和结肠右曲XA39S6肛管XA7177降结肠和结肠脾曲XA3AL5升结肠XA1PY9结肠脾曲XA49U1横结肠XA6J68盲肠XA95L3结肠肝曲XA2G13降结肠XA03U9结肠XA33J5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XA4KU2直肠XA8YJ9乙状结肠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脓毒症
1G41脓毒症伴脓毒性休克1G40脓毒症不伴脓毒性休克病程分级
1G40慢性1G40急性大肠憩室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大肠憩室炎是指结肠壁黏膜及黏膜下层通过肌层薄弱处向外膨出形成的囊袋状结构(憩室)发生炎症反应。当憩室内粪便滞留导致细菌过度增殖时,可引发局部炎症。病变好发于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约80%病例累及左半结肠。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过50%。典型临床表现为左下腹持续性疼痛、局部触痛伴发热。病理特征包括憩室壁全层炎症、周围脂肪组织炎性浸润,约15-25%病例可形成结肠周围脓肿。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突发性剧烈腹痛)和慢性(复发性轻度症状)两种类型。
病因学特征
-
解剖学基础:
- 结肠壁结构异常是发病的核心因素。肠壁环形肌增厚形成皱襞,在肠腔内压增高时,黏膜及黏膜下层通过肌层薄弱处(血管穿透点)向外疝出形成憩室。
-
动力学因素:
- 肠腔内压力异常升高(常由低纤维饮食引起的慢性便秘导致)是重要诱因。压力梯度可使已有憩室颈部梗阻,造成粪便滞留。
-
危险因素:
- 年龄相关退行性变:结缔组织弹性下降和肌层萎缩增加憩室形成风险
- 代谢因素:肥胖(BMI>30)使患病风险增加2倍
- 药物影响:长期使用NSAIDs(OR=1.74)和皮质类固醇(OR=2.31)
- 微生物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TLR4/MyD88通路加剧炎症反应
病理机制
-
炎症级联反应:
- 憩室颈部梗阻导致腔内压力升高→黏膜缺血→细菌移位(主要为需氧G-杆菌和厌氧菌)→促炎因子(IL-6、TNF-α)释放→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破坏
-
并发症进展:
- 微穿孔引发蜂窝织炎→脓肿形成(约72小时)→透壁性炎症→肠周脓肿(Hinchey Ia期)
- 持续炎症导致浆膜面纤维素渗出,形成肠襻间粘连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腹痛:左下腹固定性疼痛(左半结肠病变)或右下腹痛(右半结肠病变),咳嗽时加剧
- 肠道功能改变:便秘(67%)或腹泻(33%),可能伴里急后重
- 全身炎症反应:C反应蛋白>50mg/L,体温>38℃
- 特征性体征:局部腹肌紧张、Blumberg征阳性,直肠指检可能触及脓肿波动感
参考文献:《UpToDate临床顾问》、《胃肠病学(第10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胃肠病学分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