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外周静脉畸形Unspecified Peripheral venous malformations

更新时间:2025-06-18 19:05:06
编码LA90.2Z

关键词

索引词Peripheral venous malformations、未特指的外周静脉畸形、外周静脉畸形
缩写WTSDDWMX
别名静脉畸形、血管畸形、周围静脉畸形、Peripherally-Located-Venous-Malformation

未特指的外周静脉畸形(LA90.2Z)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特征性表现
      • MRI检查显示T2WI序列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延迟强化)。
      • CT检查显示静脉石(钙化灶)及病变区域延迟强化。
    • 体位试验阳性:抬高患肢后包块体积缩小≥30%。
  2. 支持条件(临床与体征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可压缩的柔软包块伴蓝紫色皮肤改变(表浅型)。
      • 运动相关性肿胀或夜间痛(深在型)。
    • 组织病理学特征(活检非必需但支持诊断):
      • 镜下见薄壁扩张静脉腔隙,缺乏平滑肌层,伴血栓或静脉石形成。
  3. 阈值标准

    • 符合以下任意两项即可确诊:
      • MRI/CT特征性影像表现。
      • 体位试验阳性+典型临床表现。
      • 血管造影显示静脉期对比剂滞留。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树

    └─影像学检查
    ├─超声(首选筛查)
    ├─MRI(金标准)
    │ ├─平扫(T1WI/T2WI)
    │ └─增强扫描
    ├─CT(评估钙化及骨侵蚀)
    └─血管造影(介入治疗前评估)

  2. 判断逻辑

    • 超声
      • 低回声团块内无动脉频谱→初步排除动静脉畸形。
      • 探及静脉石→支持慢性静脉畸形诊断。
    • MRI
      • T2WI高信号(含水量高)+渐进性强化→特异性95%以上。
      • 脂肪抑制序列显示病灶无脂肪成分→与脂肪瘤鉴别。
    • CT
      • 静脉石(点状钙化)→提示病程≥5年。
      • 骨皮质侵蚀→需联合骨科评估。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凝血功能检查

    • D-二聚体升高(>0.5 mg/L):提示病灶内血栓形成,需警惕肺栓塞风险。
    • 纤维蛋白原降低(<2 g/L):可能提示慢性消耗性凝血病(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2. 炎症标志物

    • IL-6升高(>7 pg/mL):反映病灶局部炎症活跃,与疼痛程度正相关。
  3. 基因检测

    • TEK/PIK3CA突变阳性:支持体细胞突变型静脉畸形,提示mTOR抑制剂(如西罗莫司)可能有效。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MRI特征性表现(T2高信号+延迟强化),结合体位试验及临床表现。
  • 辅助检查需分层实施:超声初筛→MRI确诊→CT评估钙化/骨改变。
  • 实验室异常重点关注凝血功能(血栓风险)和炎症指标(疼痛管理依据)。

参考文献

  1. ISSVA(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2020分类标准
  2. 《Radiology》2022年静脉畸形影像诊断指南
  3. 《Journal of Vascular Anomalies》2023年静脉畸形治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