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小脑结构发育异常Unspecified Cerebellar structural developmental anomalies
编码LA06.Z
关键词
索引词Cerebellar structural developmental anomalies、未特指的小脑结构发育异常、小脑结构发育异常、小脑畸形
缩写CDA、Cerebellar-Developmental-Anomaly
别名小脑发育不良、小脑发育不全、小脑发育异常
未特指的小脑结构发育异常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必须条件)
- 影像学确诊:高分辨率头颅MRI显示以下至少1项异常:
- 小脑半球对称性体积缩小(矢状位小脑前后径<2SD正常值)。
- 小脑蚓部发育不良(矢状位蚓部长度<10 mm)。
- 小脑皮质结构紊乱(分子层/颗粒层分界模糊或浦肯野细胞层缺失)。
- 病理学证据:脑组织活检显示浦肯野细胞排列紊乱伴树突发育缺陷(需排除获得性损伤)。
- 遗传学证据:全外显子组测序检出明确致病性神经发育相关基因突变(如PTF1A、VLDLR)。
- 影像学确诊:高分辨率头颅MRI显示以下至少1项异常:
-
支持条件
- 核心临床表现(需满足至少2项):
- 共济失调(Berg平衡量表评分≤40分)。
- 水平凝视诱发性眼球震颤(ENG记录扫视侵入)。
- 肌张力减退(改良Ashworth评分≤1级)。
- 危险因素:
- 产前暴露史(孕早期酒精/药物暴露、TORCH感染)。
- 家族性小脑疾病史(三代内≥2例类似症状)。
- 核心临床表现(需满足至少2项):
-
阈值标准
- 确诊:符合金标准中任意1项。
- 临床高度疑似(缺乏影像/基因证据时):
- 满足2项核心临床表现 + 至少1项危险因素。
- 需排除其他小脑疾病(如Friedreich共济失调、多系统萎缩)。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 首选:3T MRI
│ ├─ T1矢状位(评估小脑蚓部形态)
│ ├─ T2轴位(观察皮质分层)
│ └─ DTI(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分析)
└─ 补充检查:
├─ 胎儿期超声(孕18-22周筛查后颅窝池扩大)
└─ CT(急诊排查出血/钙化时使用)- 判断逻辑:
- MRI矢状位小脑蚓部长度<10 mm提示Dandy-Walker变异型。
- T2像颗粒层增厚(>2 mm)提示神经元迁移障碍。
- 判断逻辑:
-
电生理检查
- 眼震电图(ENG):
- 凝视诱发性眼震伴增益异常(>0.7)提示前庭小脑通路损伤。
- 体感诱发电位(SSEP):
- 中枢传导时间延长(N20潜伏期>22 ms)提示伴随脑干受累。
- 眼震电图(ENG):
-
基因检测流程
├─ 第一步:Panel检测(覆盖RELN、TSEN等30个小脑发育相关基因)
└─ 阴性者→全外显子组测序(WES)- 判断逻辑:
- VLDLR双等位基因突变提示小脑萎缩伴四足移动表型。
- PTF1A突变多合并新生儿糖尿病。
- 判断逻辑: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影像学指标
- 小脑前后径(MRI矢状位):
- 正常值:新生儿≥35 mm,成人≥45 mm。
- <2SD提示小脑发育不全,需排查染色体微缺失(如17p13.3)。
- 小脑蚓部面积:
- 正常值(孕20周胎儿):≥18 mm²。
- <10 mm²需警惕Dandy-Walker畸形。
- 小脑前后径(MRI矢状位):
-
电生理阈值
- 扫视潜伏期(ENG):
- 正常范围:180-220 ms。
-
250 ms提示小脑背侧蚓部功能障碍。
- 扫视潜伏期(ENG):
-
代谢筛查
- 血清乳酸:
- 持续升高(>3 mmol/L)需排除线粒体脑病。
- CSF神经递质:
- 5-HIAA<50 nmol/L提示血清素能系统受累。
- 血清乳酸:
四、诊断路径总结
- 婴幼儿期起病者:首选MRI+基因Panel检测,重点关注蚓部发育。
- 成人迟发型病例:需加强代谢筛查(排除获得性退行性疾病)。
- 阴性基因报告处理:
- 建议进行父母验证(识别新生突变)。
- 考虑表观遗传学检测(如ZNF238甲基化分析)。
参考文献:
- Lancet Neurology《小脑发育畸形诊断共识(2023)》
- AAN指南《儿童共济失调评估(2022)》
- Am J Hum Genet*《小脑发育相关基因突变谱(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