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样囊肿Dermoid cyst

更新时间:2025-06-18 21:21:13
编码LC40

关键词

索引词Dermoid cyst、皮样囊肿
缩写Pidermoid-Cyst
别名皮脂腺囊肿、Sebaceous-Cyst

皮样囊肿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理组织学检查
      • 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并包含成熟的皮肤附属器结构(毛囊、皮脂腺、汗腺)。
      • 囊内容物为角化碎屑、脂质物质及胆固醇结晶,约15%病例可见毛发。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无痛性皮下结节(质地坚韧,活动度差),好发于胚胎闭合线区域(面中部、头皮、骶尾部)。
      • 皮肤窦道(针尖样开口伴干酪样分泌物,发生率10%-30%)。
    • 影像学特征
      • 超声:"洋葱皮"样分层结构(混合回声团块,无血流信号)。
      • CT:类圆形低密度灶(CT值-100至-30 HU),囊壁钙化,邻近骨质压迫吸收。
      • MRI:T1高信号(脂肪成分),脂肪抑制序列信号衰减。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无病理证据,需同时满足:
      • 典型临床表现(特定部位皮下结节±窦道)。
      • ≥2项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如超声"洋葱皮"征+MRI脂肪信号)。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树

    辅助检查 ├── 初筛检查 │ ├── 超声(首选:评估囊内结构及血流) │ └── X线(骨质受累评估) ├── 精准定位 │ ├── CT(骨质破坏/钙化检测) │ └── MRI(脂肪成分及神经关系评估) └── 确诊检查 └── 病理活检(金标准)

  2. 判断逻辑

    • 超声
      • "洋葱皮"样分层→支持皮样囊肿(敏感性70%-90%)。
      • 血流信号缺失→排除血管瘤。
    • CT/MRI
      • 脂肪密度/信号→与表皮样囊肿(无脂肪)鉴别。
      • 骨质吸收→提示长期压迫,需评估手术范围。
    • 病理检查
      • 皮肤附属器存在→确诊皮样囊肿(与单纯表皮囊肿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病理检查

    • 囊壁无皮肤附属器:需排除表皮样囊肿或畸胎瘤。
    • 异型细胞:提示鳞状细胞癌变(罕见,需扩大切除)。
  2. 继发感染指标

    • 血常规
      • 白细胞>10×10⁹/L + 中性粒细胞↑→提示细菌感染(需抗生素治疗)。
    • CRP
      • 10 mg/L→提示活动性炎症(感染或囊肿破裂)。

  3. 特殊病例评估

    • HLA-B27检测
      • 阳性→提示感染后关节炎风险(尤其骶尾部囊肿)。

四、总结

  • 确诊核心:病理证实囊壁含皮肤附属器结构。
  • 辅助检查策略
    • 超声初筛 → MRI/CT精准评估 → 病理确诊。
  • 关键鉴别
    • 脂肪信号(MRI)→ 皮样囊肿 vs 表皮样囊肿。
    • 皮肤附属器(病理)→ 皮样囊肿 vs 畸胎瘤。

参考文献

  •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10th ed.).
  • WHO Classification of Skin Tumours (4th ed.).
  • 中华医学会《皮肤肿瘤诊疗指南》.
  • Radiology 期刊:皮样囊肿影像学诊断标准(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