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房室间隔缺损的共同房室交界处Common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 without an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编码LA87.3
关键词
索引词Common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 without an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无房室间隔缺损的共同房室交界处、房室间隔缺损伴房室间隔结构完整、房室间隔缺损伴间隔结构完整
同义词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with intact septal structures、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with intact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structures
缩写AVJw/oAVSD、无房室间隔缺损AVJ
别名共同房室交界处无缺损、共同房室连接无缺损、共同房室瓣无缺损
无房室间隔缺损的共同房室交界处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无房室间隔缺损的共同房室交界处(Common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 without an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畸形,其特征是房室交界区域存在解剖学上的共同连接,但未形成房室间隔缺损。解剖学核心表现为房室瓣膜复合体异常,典型特征包括三叶左房室瓣形态、房室间隔潜在缺损区域被瓣膜或纤维组织覆盖。需注意与二尖瓣前叶单纯性裂隙(无共同房室连接证据)严格区分。
病因学特征
-
胚胎发育异常机制:
- 源于胚胎期心内膜垫(endocardial cushion)发育异常,具体表现为房室管分隔过程中原始心内膜垫迁移、分化或融合障碍。此过程异常导致房室交界区未能形成正常双连接结构。
- 病因与遗传及环境因素相关,涉及GATA4、NKX2-5等心脏发育关键基因的突变可能参与发病机制,但不同于经典房室间隔缺损,此类畸形较少合并21三体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
-
病理生理诱因:
- 虽无房室间隔组织缺损,但因共同房室交界处导致瓣膜对合不良,可引发房室瓣反流(以左房室瓣为主)。反流程度决定血流动力学负荷,而非直接分流效应。
- 可独立存在或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如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需通过超声心动图及心导管检查明确解剖细节,避免与其他类型房室连接异常混淆。
病理机制
-
瓣膜结构改变:
- 核心异常为房室瓣装置形态学变异:左房室瓣呈三叶结构伴瓣叶对合不良,部分病例可见异常腱索附着或乳头肌发育不良。瓣膜反流为主要功能损害,而非解剖性分流通道。
- 需强调:此类畸形中房室间隔的纤维连续性仍存在,此点是与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的根本区别。
-
血流动力学影响:
- 慢性房室瓣反流可导致容量负荷增加,最终引发心室扩大及收缩功能障碍。重度反流可较早出现肺动脉压力升高,但不同于经典缺损导致的肺高压机制。
- 临床管理需重点评估瓣膜功能状态及心室代偿能力,而非传统缺损修补指征。合并畸形需独立评估处理优先级。
参考文献:以上内容基于对现有医学文献的理解总结而来,具体细节请参阅相关专业心脏病学期刊文章或教科书。对于更深入的病理生理探讨,请查阅心血管病学领域的权威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