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腹主动脉瘤Unspecifi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编码BD50.4Z
关键词
索引词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未特指的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腹部动脉瘤 [possible translation]、腹主动脉瘤 [possible translation]、AAA[腹主动脉瘤] [possible translation]、腹部动脉瘤、AAA[腹主动脉瘤]、家族性腹主动脉瘤、炎性腹主动脉瘤、非炎性腹主动脉瘤、腹部降主动脉瘤、腹部降主动脉破裂、降腹主动脉破裂、腹降主动脉破裂、腹降主动脉瘤破裂
缩写AAA
别名腹部主动脉瘤、腹主动脉膨胀、腹主动脉扩张
未特指的腹主动脉瘤(BD50.4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影像学确诊:
- 超声/CT/MRI显示腹主动脉局部永久性扩张,直径≥3.0 cm,或超过邻近正常动脉直径50%(以肾动脉下方1 cm处为测量基准)。
- 影像学确诊: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解剖定位:病变位于肾动脉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段。
- 形态学特征:囊状或梭形扩张伴管壁结构破坏(CT可见钙化斑块或附壁血栓)。
-
支持条件(临床风险评估):
- 高危人群特征(符合任意2项即需筛查):
- 年龄≥65岁(男性)或≥70岁(女性)。
- 吸烟史(≥100支/年)或心血管疾病史。
- 家族史(一级亲属有AAA病史)。
- 症状关联性:
- 脐周搏动性肿块伴持续性钝痛(敏感性85%)。
- 腰背部放射痛(特异性70%)。
- 高危人群特征(符合任意2项即需筛查):
-
阈值标准:
- 符合"金标准"即可确诊。
- 急诊情况下(如可疑破裂),符合以下任意1项即启动紧急干预:
- CT显示腹膜后血肿伴动脉瘤形态不规则。
- 收缩压<90 mmHg合并腹部压痛及搏动性肿块。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一级筛查
├─ 腹部超声(敏感性95%)
├─ 危险因素评估表(年龄/吸烟史/家族史)
二级评估
├─ CTA(金标准)
│ ├─ 三维重建测量最大横径
│ ├─ 评估附壁血栓比例
│ └─ 检查髂动脉受累情况
├─ MRA(碘过敏患者)
三级监测
└─ 超声随访(每6-12个月测量增长率)
- 判断逻辑:
- 筛查阶段:
- 超声测量误差需控制在±2 mm内,重复测量需在相同呼吸相。
- 直径4.0-5.4 cm者每6个月复查,>5.5 cm建议限期手术。
- CTA评估要点:
- 计算瘤颈长度(≥15 mm适合传统开放修复)。
- 评估髂动脉成角(>60°可能影响支架锚定)。
- 急诊鉴别:
- 增强CT可区分单纯动脉瘤与破裂(敏感性98%),表现为"新月征"或造影剂外渗。
- 筛查阶段:
三、实验室参考值
-
常规检查:
- D-二聚体:
-
500 μg/L(敏感性80%):提示急性血栓形成或早期渗漏,但需排除其他血栓性疾病。
-
- 炎症标志物:
- CRP>10 mg/L或ESR>20 mm/h:提示感染性动脉瘤可能(发生率<5%)。
- D-二聚体:
-
术前评估:
- 肾功能:
- 肌酐清除率<30 mL/min:需调整造影剂用量或选择CO₂造影。
- 凝血功能:
- INR>1.5需推迟择期手术,急诊时可用PCC逆转。
- 肾功能:
-
基因检测(选择性):
- FBN1/TGFBR1/2突变:
- 阳性结果提示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相关动脉瘤,需扩大筛查范围(如胸主动脉)。
- FBN1/TGFBR1/2突变:
四、诊断流程图
可疑AAA患者
↓
危险因素评估 + 腹部触诊
↓
阳性 → 急诊超声/CTA
阴性但高危 → 筛查超声
↓
超声阳性(直径≥3cm)
↓
CTA确认解剖细节
↓
评估手术指征(直径≥5.5cm或年增长>1cm)
参考文献:
- 《中国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
- ESVS《腹主动脉瘤诊疗指南(2019)》
- J Vasc Surg. 2020;71(1):145-162.
- NEJM 2021;385(15):1405-1416(动脉瘤生长预测模型)
关键点总结:
- 早期筛查:针对65岁以上吸烟男性实施"一次终身"超声筛查(证据等级IA)。
- 手术临界值:择期修复标准为直径≥5.5 cm(女性≥5.0 cm)或年增长率>10 mm。
- 特殊类型识别:感染性动脉瘤需满足2项以上:发热+CRP升高+影像学示"气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