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获得性血小板增多症Unspecified Acquired thrombocytosis
编码3B63.1Z
关键词
索引词Acquired thrombocytosis、未特指的获得性血小板增多症、获得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计数高于参考值范围、血小板计数增加、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
缩写ET、获得性-血小板增多症
别名Essential-Thrombocythemia、真性-血小板增多症、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未特指的获得性血小板增多症 (ICD-11: 3B63.1Z) 诊断标准与辅助检查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持续性血小板计数升高:连续2次检测(间隔≥4周)显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 >450×10⁹/L。
- 骨髓巨核细胞克隆性增生证据:骨髓活检显示巨核细胞显著增生(>15个/高倍视野),且排除反应性增生。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排除继发性原因:通过系统评估排除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脾切除术后等明确诱因。
- 排除其他骨髓增殖性肿瘤:
- JAK2 V617F/CALR/MPL基因突变阴性(或不足以诊断ET)。
- 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185 g/L男性/<165 g/L女性)。
- 无骨髓纤维化(骨髓网状纤维染色≤MF-1级)。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血栓或出血事件:
- 自发性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卒中)或出血(鼻衄/瘀斑)病史。
- 脾肿大:超声显示脾脏长径>13 cm。
- 微血管症状:
- 红斑性肢痛(手足灼痛+红斑),或一过性视觉障碍。
- 实验室阈值:
- 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150 pg/mL)。
- 乳酸脱氢酶(LDH)≤1.5倍正常上限。
- 血栓或出血事件: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与判断逻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筛查] --> B[全血细胞计数]
A --> C[外周血涂片]
B --> D[血小板>450×10⁹/L?]
D --是--> E[病因鉴别]
E --> F[铁代谢:血清铁/铁蛋白]
E --> G[炎症指标:CRP/ESR]
E --> H[感染/肿瘤筛查]
D --否--> I[排除诊断]
E --继发性因素阳性--> J[治疗原发病]
E --阴性--> K[骨髓增殖性肿瘤评估]
K --> L[骨髓穿刺+活检]
K --> M[基因检测:JAK2/CALR/MPL]
K --> N[细胞遗传学]
L --巨核细胞增生+无纤维化--> O[支持未特指诊断]
M --突变阴性--> O
判断逻辑详解
- 全血细胞计数:
- 解读:血小板>450×10⁹/L启动诊断流程;若伴白细胞>11×10⁹/L或血红蛋白异常,需优先排除CML/PV。
- 外周血涂片:
- 异常意义:巨大血小板或碎片提示骨髓增殖;泪滴状红细胞提示骨髓纤维化。
- 铁代谢检查:
- 逻辑:铁蛋白<30 ng/mL支持缺铁性贫血继发血小板增多,需补铁后复查。
- 骨髓活检:
- 关键指标:巨核细胞成簇分布(ET特征)→排除;网状纤维增生(MF特征)→排除。
- 基因检测:
- 决策树:JAK2+→ET可能性高;三基因均阴性→支持未特指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参考范围 | 异常意义 |
---|---|---|
血小板计数 | 150-450×10⁹/L | >450×10⁹/L:启动诊断流程;>1000×10⁹/L:血栓/出血风险显著升高。 |
血清铁蛋白 | 男30-400 ng/mL | <30 ng/mL:提示缺铁性贫血(继发性原因),需治疗后复查血小板。 |
CRP | <5 mg/L | >20 mg/L:提示炎症/感染继发,需排查自身免疫病或隐匿感染。 |
JAK2 V617F | 阴性 | 阳性:强烈支持ET诊断;阴性:需结合CALR/MPL评估。 |
骨髓巨核细胞数 | 3-15个/高倍视野 | >15个+形态异常:支持克隆性增生;若伴纤维化则排除诊断。 |
LDH | 120-246 U/L | >1.5倍上限:提示细胞破坏加速(如潜在恶性肿瘤或溶血),需进一步影像学检查。 |
四、总结
- 诊断核心:持续性血小板增多 + 排除继发性原因 + 排除典型骨髓增殖性肿瘤。
- 关键鉴别:基因突变阴性且骨髓无ET/MF特征时,方可诊断未特指型。
- 风险分层:血小板>1000×10⁹/L或血栓病史者需抗凝/降血小板治疗。
参考文献:
-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2022修订版)
- NCCN《骨髓增殖性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24)
- 《Blood》期刊:血栓风险评估共识(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