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女孩热水袋取暖烫伤警惕低温烫伤

马鞍山女孩热水袋取暖被烫伤,警惕低温烫伤

作者:王雅慧
2024-12-16 09:30:01阅读时长3分钟1170字
烧伤科低温烫伤皮肤发红起水泡老年人儿童糖尿病患者预防措施安全取暖

近日,在安徽省马鞍山,王女士12岁的女儿睡觉时用热水袋取暖,醒来腿部被烫伤,皮肤发干变硬,确诊为低温烫伤导致的三级深度损伤。冬季取暖时,各类取暖设备大量使用,类似事件并不鲜见,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低温烫伤,像它有哪些症状、哪些人群易发生、如何预防以及哪些取暖设备相对安全等问题,这有助于我们在取暖的同时避免受伤,健康过冬。

低温烫伤有哪些症状

  • 皮肤发红:这是低温烫伤初期症状。皮肤长时间接触稍高温度物体,如长时间贴暖宝宝,表面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流量增加而泛红,此时可能痛感不大,易被忽视。
  • 起水泡:随着时间推移,继续接触高温源,皮肤会起水泡。水泡大小不一,小如米粒,大如黄豆甚至更大,里面是皮肤受损后身体产生的组织液。
  • 皮肤发硬:就像上述小女孩,长时间低温烫伤使皮肤组织受损,细胞结构和胶原蛋白等物质性质改变,皮肤失去柔软性而发硬。
  • 皮肤坏死:低温烫伤严重时,皮肤组织坏死,颜色变深,可能为黑色或深褐色,这部分皮肤丧失正常生理功能,无法正常新陈代谢。

哪些人群容易发生低温烫伤

  • 老年人:他们皮肤薄,身体感觉相对迟钝,对温度感知不如年轻人敏锐。使用热水袋时,年轻人能较快察觉烫而移开,老年人可能反应慢些。而且老年人行动不便,烫伤后伤口愈合慢。
  • 儿童:儿童皮肤娇嫩脆弱,还不懂自我保护。使用取暖设备时可能长时间紧贴,像小女孩睡觉时不知热水袋的危害。且儿童皮肤新陈代谢快,烫伤对身体影响更大。
  • 糖尿病患者:其血糖高影响神经功能,感觉神经受损,对温度、疼痛等感觉不灵敏。使用电热毯时可能感觉不到过热,易发生低温烫伤,且伤口愈合能力差,烫伤后易感染不易康复。
  • 瘫痪患者:瘫痪患者身体部分或全部失去活动能力,无法自主调整与取暖设备接触。护理人员若未及时关注,如暖水袋长时间压同一部位就易烫伤,且身体抵抗力弱,烫伤后恢复挑战更多。

如何预防低温烫伤

  • 控制取暖设备的温度和时间:热水袋水温以50 - 60摄氏度为宜,每次使用不超30分钟。电热毯不要整夜开着,睡前预热,睡觉时调低温档或关闭。
  • 注意皮肤与取暖设备的接触:使用暖宝宝不要直接贴皮肤,可贴衣服上且经常检查是否过热。使用取暖器要保持30厘米以上距离,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高温下,感觉热时调整位置或停止使用。
  •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老人和儿童需家人进行安全教育,告诉老人感觉烫要及时调整,告诉儿童不要长时间抱热水袋或贴暖宝宝。可给老人和儿童选有温度控制功能的取暖设备,如恒温热水袋或电热毯。

有哪些取暖设备相对更安全

  • 空调:可调节室内温度,使全屋温暖,温度较均匀,无局部过热情况。很多空调有智能温控功能,将温度设在18 - 22摄氏度,房间温暖舒适又能避免低温烫伤风险。
  • 水暖毯:通过水传递热量,水温稳定,不会像电热毯局部过热,温度可调节,表面温度不高,长时间使用不易烫伤皮肤。
  • 暖风机:通过吹出热风取暖,可快速提升室内温度,使用时保持1 - 2米距离就不会烫伤皮肤。

总之,冬季取暖时,低温烫伤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我们要了解低温烫伤的症状,明确易发生的人群,掌握预防方法,选择安全的取暖设备,这样才能在享受温暖的同时避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