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 “秋冻"也需因人而异
处暑是暑气结束的世界,《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也”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一般在每年的公立8月22日至24日,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七月,又叫申月。
节令至此时,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温度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民间谚语也说“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
养生原则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有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
进入秋季,首先需要调整的是睡眠习惯。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
多睡子午觉
古人特别强调“子午觉”(每日的子时、午时入睡)的重要性,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夏。
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秋冻有讲究
古话说“冻九捂四”,指是在乍暖还寒的4月不要急于减少衣物,不妨捂一捂;相反,到了9月不必急于增加衣物,不妨冻一冻。
“秋冻”可以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地过渡到秋凉,提高人体对天气变化的适应性及抗寒能力。在日夜变化不大的初秋,无须急忙加衣,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但不能说单纯强调衣物,最重要的还是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强度的锻炼方式。但无论何种活动,切记不可大汗淋漓,以防寒气通过排汗而扩张的毛孔进入人体。
当周身微热,尚未汗出,即可停止。如决定进行冷水浴,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食补原则
寒凉解秋燥,多喝水多食寒凉食品饮食养生的方法对“秋燥”有很好的预防效果,特别时多吃一些寒凉多汁的蔬菜和水果,如黄瓜、番茄、百合、冬瓜、白萝卜、胡萝卜、梨、葡萄、甘蔗、罗汉果等,不但有利于维生素的补充,还能增加水分的摄入。
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状。
食物排行榜
茄子:味甘,性凉,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之功效,但如若脾胃虚寒、哮喘者宜少食。
葡萄:味甘,微酸,性平,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利小便之功效。但糖尿病患者,便秘、脾胃虚弱者少食。
辣椒:味辛,性热,具有温中健胃,散寒燥湿,发汗之功效,但痔疮、眼病患者,胃肠不佳者少食。
红薯: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宽肠通便,生津止渴之功效,但胃酸多者,素体脾胃虚寒者少食。
鸡蛋:味甘,性平,具有养心安神,补血,滋阴润燥之功效,但有肾脏疾病者需注意。
建议食疗方
1、猪肺炖百合
材料:鲜猪肺200克,百合50克,料酒、盐适量。
制作方法:将猪肺洗净或切成块状备用。炖盅中加入切好的猪肺、百合、料酒、少许盐,置蒸锅里烧沸后改小火炖约1小时,早晚趁热吃。
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2、薏米党参粥
材料:薏米30克,党参15克,大米200克。
制作方法:把薏米洗净,去杂质。党参洗净,切片。大米淘洗干净。将大米、薏米、党参片一起放入锅内,加水1000毫升,置大火上烧沸,再用小火煮45分即可。每日1次,早餐时食用。
功效:健脾利湿,补气补血。
3、芝麻菠菜
材料:鲜菠菜500克,熟芝麻15克,盐、香油、味精各适量。
制作方法:菠菜去根清洗,在沸水锅中烫一下,捞出浸入凉水中,凉后捞出沥干水分,切成段。将菠菜放入盘内,分别加入盐、味精、香油,搅拌均匀,再将芝麻撒在菠菜段上即可。
功效:补益肝肾,开胸润燥。
经络养生
降压就找阳陵泉
阳陵泉,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八会穴之筋会。
刺激该穴有助于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还可以调整脑部的血流量,对急性缺血患者有一定疗效。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
(责任编辑:家医在线 )
相关文章推荐
专家答疑
去医院检查抑郁需要多少钱
2025-05-14中度抑郁患者如何治疗好
2025-05-14抑郁症的症状表现有哪几种
2025-05-14得了抑郁症怎么办怎么才能好起来
2025-05-14检查抑郁一般要多少钱
2025-05-14中医是否可以治疗男性脱发
2025-05-14男性脱发是否会遗传
2025-05-14男性脱发的危害
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