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不良结局女性数十年后中风风险升高
Higher Stroke Risk Decades After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根据一项大型全国性队列研究,三分之一经历过五种孕期不良结局之一的女性,在分娩后长达46年的时间里仍面临显著的中风风险。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与没有经历孕期不良结局的女性相比,那些经历过早产、胎儿小于胎龄、先兆子痫、其他高血压疾病或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在分娩后30至46年内中风的风险仍然高出1.2至2.5倍。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
“患有孕期不良结局的女性需要早期预防措施和长期随访,以降低她们终生中风的风险,”由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休斯顿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Houston)家庭与社区医学系及流行病学系的凯西·克拉姆(Casey Crump)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写道。克拉姆博士拥有医学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理学硕士学位以及公共卫生硕士学位,是一名流行病学家。
专家指出,大约三分之一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会经历某种孕期不良结局,而中风则是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且女性受其影响尤为严重。
为了确定哪些孕期不良结局与女性中风的最高风险相关,克拉姆及其同事分析了1973年至2015年间在瑞典单胎分娩的2,201,393名女性的数据。
该队列通过2018年进行了中风随访。研究使用Cox回归模型计算了每种不良结局相关的中风风险比(HRs),并调整了其他母体因素,如年龄、BMI和吸烟史。
克拉姆及其团队发现,在4800万人年的随访中,有667,774名(30%)女性经历了某种孕期不良结局,而35,824名(1.6%)女性被诊断出患有任何形式的中风,包括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及其所有主要亚型,例如脑内出血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所有五种孕期不良结局均独立地与中风风险的长期增加相关。在最长46年的随访中,与妊娠糖尿病相关的中风风险比最高,为1.86(95%置信区间,1.69-2.04)。
对于除先兆子痫以外的其他高血压疾病,风险比为1.82(95%置信区间,1.67-1.98)。早产的风险比为1.40(95%置信区间,1.36-1.45),而先兆子痫的风险比为1.36(95%置信区间,1.31-1.41)。对于胎儿小于胎龄的情况,风险比为1.26(95%置信区间,1.22-1.29)。所有风险比即使在分娩后30至46年仍显著升高(1.2至2.5倍)。
在分娩后头10年内,除先兆子痫外的其他高血压疾病、早产和胎儿小于胎龄相关的中风风险比最高。然而,与妊娠糖尿病相关的风险比(主要由2型糖尿病介导)在30至46年的随访期间进一步增加(2.51;95%置信区间,2.15-2.93)。
遗传因素和共同的家族因素仅能部分解释中风风险。研究人员对至少有一名全姐妹也经历过单胎分娩的1,191,316名(54%)女性进行了共兄弟姐妹分析,以评估共享基因或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或被动吸烟)可能带来的混杂效应。
密歇根大学运动科学学院应用运动科学助理教授阿比·D·莱恩(Abbi D. Lane)博士在伴随研究发表的社论中指出,心理因素也可能在持续升高的中风风险中起到作用。
“不仅复杂怀孕/分娩本身会造成压力,而且不良妊娠结局的心理和/或医学后果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莱恩写道。
莱恩引用了2017年INTERSTROKE研究中关于人口层面中风风险的结果指出,女性中与心理社会压力相关的归因风险(15.0%;95%置信区间,8.5%-25.2%),这一数据通过询问工作和家庭压力、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得出,与不良饮食(22.9%;95%置信区间,15.3%-32.7%)、心脏病因(11.1%;95%置信区间,9.4%-12.9%)和吸烟(5.3%;95%置信区间,3.7%-7.6%)相当。
“经历过不良妊娠结局后出生的婴儿更有可能被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她写道。“他们更有可能出现短期或长期的医疗并发症,并被诊断出神经发育障碍。管理医疗和神经发育障碍可能会给父母带来数月甚至数年的感情、后勤和经济压力。”
莱恩表示,INTERSTROKE研究发现90%的中风是可以预防的,再加上这项研究发现三分之一经历过不良妊娠结局的女性中风风险升高,这要求采取预防性行动。“任何产后干预的传递方式都可以包括基于家庭或虚拟的课程,以减少育儿或出行负担,并提高可行性,”她写道。
另一位专家表示,这项研究也为治疗中风高危患者提供了机会。
“这项研究通过强调我们需要承认性别特定风险因素及其对中风风险的影响,同时通过个性化护理积极改善当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从而丰富了我们的临床实践,”华盛顿特区英诺瓦健康系统(Inova Health System)的心脏病专家莉莉·达斯特马尔希(Lily Dastmalchi)医生告诉Medscape医学新闻。
本报道中的受访者均无披露信息。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