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拉锯战:真菌如何构建免疫系统的堡垒
Iron tug-of-war: How a fungus builds its fortress against the immune system
一项由全球研究联盟领导的研究为菌瘤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菌瘤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疾病,研究人员利用昆虫模型和转录组分析,揭示了宿主组织与菌瘤之间的铁调控机制。
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这一发现阐明了致病真菌如何侵入并在皮下组织中形成这些保护性颗粒,为开发新药物和比手术切除更少侵入性的治疗策略铺平了道路,从而显著减轻患者的负担。
菌瘤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影响贫困社区,其特征是在感染组织中形成黑色颗粒。这些颗粒保护致病真菌免受免疫系统和抗真菌药物的影响,使得治疗变得困难,通常需要手术或截肢。迄今为止,颗粒形成的机制一直不为人知。
由特别任命的教授Imad Abugessaisa(全职)领导的研究团队,与荷兰伊拉斯谟大学医学中心的副教授Wendy van de Sande合作,组建了一个包括日本RIKEN IMS、荷兰Erasmus MC、爱尔兰梅努斯大学以及苏丹麦科托马研究中心(WHO合作中心,专注于菌瘤病和被忽视的热带皮肤病)在内的研究联盟。
该团队使用最先进的组织学技术、组学技术和计算生物学来揭示菌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他们的研究中,联盟使用了一种无脊椎动物模型——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观察颗粒的形成。通过对不同时间点进行RNA分析,他们证明了宿主和病原体中的铁稳态在菌瘤颗粒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发现是菌瘤病研究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尽管早在1840年就记录了颗粒的存在,但它们如何形成以及宿主和病原体中哪些过程参与其中仍然是一个谜。
在这项广泛的研究中,联盟表明,主要的菌瘤病致病因子会分泌一种称为铁载体的真菌分子,用来捕获铁并将其带回真菌细胞。
此外,宿主体内的铁含量似乎对将真菌限制在颗粒内或允许其在颗粒外积极生长至关重要。因此,干扰铁摄取可能是药物研发的一个有前景的目标。
回顾取得这一成就的过程,Imad Abugessaisa教授表示:“在苏丹瓦德翁萨村,这个世界上菌瘤病患病率最高的地方,这种疾病使许多人残疾和贫困,尤其是年轻人。为了有所作为,我与Wendy van de Sande博士合作……这篇论文突显了合作在实现科学突破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的重要性。”
更多信息: Imad Abugessaisa等人,《在大蜡螟中,Madurella mycetomatis颗粒发育期间差异表达的铁调控通路》,《自然通讯》(2025)。DOI: 10.1038/s41467-025-60875-2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