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血证(TM1)Unspecified Blood patterns (TM1)

更新时间:2025-06-19 03:31:31
编码SF0Z

关键词

索引词Blood patterns (TM1)、未特指的血证(TM1)
缩写未特指血证、未特指血液病
别名未分类血证、未明确血证、未详细说明血证、不具体血证、未指定类型血证

未特指的血证(TM1)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排除性诊断:必须排除所有特指血证亚型(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血虚证)及其他器质性疾病(如血液病、肿瘤等)导致的出血。
    • 出血症状持续存在:至少2个不同部位(如皮肤+黏膜,或内脏+体表)的异常出血持续≥1个月。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典型出血表现
      • ≥2个部位的非外伤性出血(如鼻衄+齿衄,或便血+尿血)。
      • 排除药物(如抗凝剂)、遗传性凝血障碍(如血友病)及感染性疾病(如登革热)导致的出血。
    • 中医证候特征
      • 无明确热象(舌不红、苔不黄)、无寒象(肢不冷、脉不迟)、无血瘀征(无固定刺痛、舌无瘀斑)、无血虚征(无面色萎黄、脉不细弱)。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伴随症状:乏力(>50%)、面色苍白(>40%)、心悸(>30%)。
    • 体征:皮肤紫癜(>70%)、黏膜出血点(>50%)、结膜苍白(>50%)。
    • 实验室阈值
      • 血红蛋白(Hb)<110 g/L(女性)或<120 g/L(男性),但血小板计数(PLT)>100×10⁹/L。
      • 凝血功能(PT/APTT)正常或轻度异常(延长<3秒)。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筛检查] --> B[血常规+凝血功能] A --> C[便常规+尿常规] B --> D[异常结果?] D --是--> E[针对性检查] D --否--> F[中医四诊评估] E --> G[骨髓穿刺] E --> H[内镜检查] F --> I[证候分型]

  2. 判断逻辑

    • 血常规+凝血功能
      • PLT正常但Hb↓ → 支持慢性失血;
      • PT/APTT延长 → 需排查获得性凝血障碍(如肝病)。
    • 便常规+尿常规
      • 便潜血+/尿潜血+ → 定位出血部位(消化道/泌尿系统)。
    • 骨髓穿刺:仅当疑似血液病时(如幼稚细胞异常)。
    • 中医四诊
      • 望诊(舌淡苔白)、闻诊(气弱声低)、问诊(乏力病史)、切诊(脉濡)→ 符合"非特指"证候特征。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参考范围 异常意义
血红蛋白(Hb) ♀ 110-150 g/L
♂ 120-160 g/L
<110/120 g/L:提示慢性失血性贫血,需评估出血量及持续时间。
血小板(PLT) 100-300×10⁹/L >100×10⁹/L:排除血小板减少性出血;<100×10⁹/L需排查ITP或骨髓疾病。
凝血酶原时间(PT) 11-14秒 >14秒:提示外源性凝血障碍,需排查维生素K缺乏或肝病。
APTT 25-36秒 >36秒:提示内源性凝血障碍,需排查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或凝血因子缺乏。
便潜血 阴性 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需结合内镜明确部位(上/下消化道)。
尿潜血 阴性 阳性:提示泌尿系统出血,需排查肾炎、结石或肿瘤。

四、诊断流程总结

  1. 核心路径:出血症状 → 排除特指血证及器质性疾病 → 符合非特指证候特征。
  2. 实验室重点
    • Hb降低但PLT正常 → 支持慢性失血;
    • 凝血功能轻度异常 → 需动态监测。
  3. 鉴别关键
    • 无热象/寒象/瘀象/虚象 → 锚定"未特指"分类;
    • 多部位出血+持续≥1个月 → 区别于一过性出血。

参考文献

  1. 《中医内科学》(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
  2. 《血证论》清·唐容川(中医古籍出版社)
  3. 《国际血证诊断标准》(WHO传统医学疾病分类ICD-11 TM1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