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上肢痉挛性瘫痪Spastic diplegia of upper extremities
编码MB51.1
关键词
索引词Spastic diplegia of upper extremities、双上肢痉挛性瘫痪
缩写双上肢痉挛瘫、双上肢痉挛性瘫
别名双上肢硬瘫、双上肢肌张力增高性瘫痪、双上肢紧张性瘫痪、双臂痉挛性瘫痪、双上肢强直性瘫痪
双上肢痉挛性瘫痪(MB51.1)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核心症状
-
双上肢僵硬感:
- 患者自觉上肢肌肉持续性紧绷感,尤其在尝试活动时加重(常见,约80%-95%病例)。
- 晨起或长时间静止后僵硬感更显著(特异性高)。
-
自主运动受限:
- 无法完成精细动作(如扣纽扣、握笔)(高,90%以上)。
- 抬举上肢困难(如梳头、取物)(常见,70%-85%)。
-
疼痛与不适:
- 肌肉痉挛性疼痛(烧灼样或紧缩感)(中,40%-60%)。
- 关节活动时机械性疼痛(与挛缩相关)(较少见,20%-30%)。
伴随症状
- 感觉异常:
- 麻木、针刺感(与脊髓病变相关)(约25%-40%)。
- 温度觉减退(见于延髓或高位颈髓损伤者)(10%-15%)。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
肌张力增高:
- 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被动运动时阻力均匀/断续)(必现体征,100%)。
- Ashworth量表评分≥2级(临床诊断标准之一)。
-
腱反射亢进:
-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活跃(+++至++++)(高,95%以上)。
- 霍夫曼征阳性(提示锥体束损害)(70%-85%)。
-
病理反射:
- 巴宾斯基征(Babinski)上肢型阳性(特异性体征,60%-75%)。
- 罗索利莫征(Rossolimo)阳性(50%-65%)。
继发体征
-
肌肉形态改变:
- 前臂屈肌群选择性肥大(长期痉挛导致)(30%-50%)。
- 手内肌萎缩(晚期失用性改变)(15%-25%)。
-
关节畸形:
- 腕关节屈曲挛缩("祈祷手"畸形)(病程>2年者40%-60%)。
- 肘关节屈曲固定(严重病例20%-30%)。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
神经电生理
- 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延长(皮质脊髓束损害证据)(异常率80%-95%)。
- 肌电图显示无失神经电位(区别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
影像学特征
- MRI特征:
- 皮质脊髓束高信号(T2加权像,见于脑卒中/脱髓鞘病)(阳性率60%-80%)。
- 颈髓受压(如颈椎病致瘫者可见椎管狭窄)(30%-45%)。
- DTI成像:
- 皮质脊髓束各向异性分数(FA值)降低(定量评估损伤程度)(研究级指标)。
- MRI特征:
-
血液检测
- 仅特定病因相关:
- 抗GM1抗体阳性(提示免疫介导性脊髓炎)(<5%)。
- 维生素B12水平降低(代谢性病因筛查)(3%-8%)。
- 仅特定病因相关:
流行病学特征
- 年龄分布:双峰分布——儿童期(脑瘫为主,占60%-70%)vs. 成人期(卒中/外伤为主)。
- 进展速度:
- 急性发作(卒中/外伤):症状24-72小时达峰。
- 慢性进展(退行性疾病):6个月以上逐渐加重。
注:数据基于《中华神经科杂志》对痉挛性瘫痪的流行病学研究(2022)及《Lancet Neurology》脊髓损伤专题(2023)。临床表现需结合损伤平面(如颈髓C5以上病变常合并呼吸肌受累)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