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青蒿素的恶性疟原虫Artemisinin resistant Plasmodium falciparum
编码MG55.0
关键词
索引词Artemisinin resistant Plasmodium falciparum、耐青蒿素的恶性疟原虫、多重耐药的恶性疟、耐抗微生物药的恶性疟原虫、ACT[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的耐药、青蒿素单一治疗的耐药
同义词Antimicrobial resistant Plasmodium falciparum、multidrug-resistant falciparum malaria、artesunate monotherapy resistance、ACT - [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 resistance
缩写ARPF、青蒿素耐药疟
别名青蒿素抵抗疟、青蒿素无效疟、耐药性恶性疟
耐青蒿素的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血涂片检查:在厚薄血涂片中发现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并且经过专业人员确认。
-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PCR技术检测到疟原虫DNA,特别是K13基因突变,以确认耐药性。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发热和寒战:间歇性高热,伴有剧烈寒战,体温可高达40°C以上。
- 头痛:持续性或阵发性头痛,疼痛程度中到重度。
- 肌痛和关节痛: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尤其在发作期间。
- 乏力和虚弱:明显感到全身无力,体力下降,活动能力受限。
- 非典型症状:
- 恶心和呕吐:胃肠道不适,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 腹痛:可能出现上腹部或全腹部疼痛。
- 食欲减退:食欲明显下降,进食量减少。
- 腹泻:少数患者可能伴有轻度腹泻。
- 体征:
- 脾肿大:脾脏增大,可在左上腹触及。
- 贫血:面色苍白,血红蛋白水平降低。
- 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胆红素水平升高。
- 肝肿大:肝脏肿大,右上腹可触及。
- 流行病学史:
- 近期有前往疟疾高发区的旅行史,特别是东南亚或非洲地区。
- 曾经接受过青蒿素类药物治疗但疗效不佳。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发热+至少一个其他症状)。
- 流行病学史(近期去过疟疾高发区)。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头颅CT/MRI:
- 异常意义:用于评估脑型疟疾,可见脑水肿、出血或其他异常。
- 胸部X线/CT:
- 异常意义:用于评估肺部并发症,如肺水肿或肺炎。
- 头颅CT/MRI:
-
临床鉴别检查:
- 血液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血小板减少。
- 贫血相关指标: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
- 生化检查:
- 肝功能:ALT、AST等肝酶水平升高。
- 肾功能:血尿素氮(BUN)和肌酐水平升高。
- 血糖: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低血糖。
- 血液检查: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K13基因突变检测:
- 判断逻辑:通过PCR技术检测K13基因突变,确认耐药性。
- K13基因突变检测:
-
流行病学调查:
- 暴露史追溯:
- 判断逻辑:明确近期是否有前往疟疾高发区的旅行史,增强诊断指向性。
- 暴露史追溯: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病原学检查:
- 血涂片阳性:直接确诊恶性疟原虫感染。
- PCR检测阳性:特异性基因(如K13)检出支持早期或培养阴性病例的诊断。
-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升高:提示细菌性感染或严重炎症反应。
- 血沉(ESR)升高:非特异性炎症活动标志,需结合其他指标。
-
血清学检查:
- 抗疟原虫抗体滴度升高:支持近期感染,尤其适用于无法培养确诊的病例。
-
血常规:
-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或偏低:提示免疫系统受抑制。
- 血小板减少:提示骨髓抑制或凝血功能障碍。
-
生化检查:
- 肝功能异常:ALT、AST等肝酶水平升高,提示肝损伤。
- 肾功能异常:血尿素氮(BUN)和肌酐水平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
- 低血糖: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低血糖,提示代谢紊乱。
-
便常规:
- 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需进一步检查。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病原学证据(血涂片或PCR),结合典型症状及流行病学史。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评估脑型疟疾和肺部并发症)和临床评估(血液检查和生化检查)为主,避免依赖单一实验室指标。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病原体特异性结果(如K13基因突变检测)。
权威依据:WHO《疟疾诊断指南》、IDSA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