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瘢痕疙瘩Unspecified Keloid

更新时间:2025-06-19 00:34:52
编码EE60.0Z

关键词

索引词Keloid、未特指的瘢痕疙瘩、瘢痕疙瘩、非手术性瘢痕疙瘩、瘤样瘢痕
缩写keloid
别名瘢痕瘤、蟹状肿、蟹足肿、cheloid、keloidsear、keloma、keloplasty、kelos

未特指的瘢痕疙瘩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排列紧密的嗜酸性胶原纤维束,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增多且形态活跃,伴早期血管新生现象(胶原纤维占真皮比例 >80%)。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条件)

    • 病变特征
      • 瘢痕超出原始伤口边界(蟹足样扩展)。
      • 质地坚硬,颜色呈红/紫色,病程持续 >3个月。
    • 部位特征:常见于高张力区域(胸骨前区、肩部、耳垂等),但未特指具体位置。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症状阈值
      • 瘙痒感(持续 >1个月)或疼痛感(VAS评分 ≥3分)。
    • 体征阈值
      • 瘢痕厚度 >3 mm(超声测量),或表面结节直径 >5 mm。
    • 高危因素
      • 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病率 >15%)。
      • 创伤史(手术/烧伤/痤疮后6个月内出现)。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 临床评估
│ ├─ 视诊(颜色、边界、隆起形态)
│ └─ 触诊(质地、温度、压痛)

├─ 影像学检查
│ ├─ 高频超声(首选,20 MHz探头)
│ ├─ MRI(T1/T2加权像)
│ └─ CT(钙化评估)

└─ 实验室检查
├─ 组织病理活检(金标准)
└─ 分子检测(TGF-β、基因LOH分析)

  1. 判断逻辑
    • 高频超声
      • 异常:回声增强伴后方声影,厚度 >3 mm → 支持瘢痕疙瘩。
      • 鉴别:均质低回声为增生性瘢痕。
    • MRI
      • T1低信号 + T2中等信号 → 提示胶原密集(特异性 >85%)。
      • T2高信号 → 提示急性炎症(需排除感染)。
    • 病理活检
      • 胶原束呈漩涡状排列 + 成纤维细胞增生 → 确诊。
      • 伴弹力纤维断裂 → 支持慢性进展。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组织病理学报告

    • 胶原纤维增生(+++):提示疾病活动期,需抗纤维化治疗(如硅酮制剂)。
    • 成纤维细胞密度 >50/HPF:预示复发风险高,建议联合放疗。
  2. 分子检测

    • TGF-β1 >40 pg/mL
      • 意义:驱动胶原过度合成,推荐TGF-β抑制剂(如吡非尼酮)。
    • 染色体1p LOH阳性(D1S243/D1S468位点)
      • 意义:遗传易感性标志,需家族筛查和早期干预。
  3. 血清标志物(科研用):

    • MMP-1/TIMP-1比值 <0.5
      • 意义:胶原降解受阻,提示病灶稳定性差。

四、诊断流程总结

  1. 疑似病例:临床表现(超出边界的坚硬瘢痕) + 高危因素 → 超声初筛
  2. 确诊:超声异常 + 病理活检符合金标准。
  3. 分期评估
    • 活动期:TGF-β升高 + 症状明显 → 抗纤维化治疗
    • 稳定期:胶原结构致密 + 无症状 → 观察或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 《中华皮肤科杂志》瘢痕疙瘩诊疗共识(2023)
  • J Am Acad Dermatol: Keloid Diagnostic Criteria (2024)
  • Br J Dermatol: Molecular Markers in Keloid Pathogenesis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