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垂瘢痕疙瘩Ear-lobe keloid
编码EE60.00
关键词
索引词Ear-lobe keloid、耳垂瘢痕疙瘩、Earlobe keloid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
同义词Earlobe keloid
缩写耳垂瘢痕
别名耳洞瘢痕、耳垂增生性瘢痕、耳垂硬结
(EE60.00)耳垂瘢痕疙瘩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 局部瘙痒感:
- 瘢痕快速生长期可伴轻度至中度瘙痒(较少见,约10%-20%)。
- 触痛或压痛:
- 触摸瘢痕区域时有轻微疼痛(低,约5%-15%,多见于早期增生阶段)。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 耳垂隆起性肿块:
- 边界清晰的红褐色或紫色结节,表面光滑或呈蟹足状扩展(高,90%-100%)。
- 超出原始损伤范围:
- 瘢痕组织向周围正常皮肤浸润生长(高,80%-95%)。
- 质地坚硬:
- 触诊呈橡胶样硬度(高,85%-98%)。
- 毛细血管扩张:
- 表面可见网状或放射状细小血管(常见,60%-80%)。
非典型体征
- 继发感染表现:
- 局部红肿、渗液或结痂(低,5%-10%,多因抓挠或不当处理导致)。
- 耳垂变形:
- 长期未治疗者可能出现耳垂增厚或下垂(中,20%-40%)。
病理特征
- 组织学表现:
- 真皮层大量致密、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束(HE染色显示嗜酸性增强)(高,100%)。
- 免疫组化标志物:
- TGF-β1和α-SMA阳性表达显著升高(与正常瘢痕对比差异显著)。
高危人群特征
- 遗传易感性:家族史阳性者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3-5倍(《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种族差异:非洲裔人群发生率是白种人的15-20倍(《现代皮肤病学》)。
注:临床表现与病程密切相关。早期(<6个月)以红肿、瘙痒为主;稳定期(>1年)表现为质地硬化、颜色变暗。复发率高达45%-70%(《瘢痕疙瘩治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