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phlebothrombosis in the puerperium
编码JB41.1
关键词
索引词Deep phlebothrombosis in the puerperium、产褥期深静脉血栓形成、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产后DVT[深静脉血栓形成]、产褥期血栓性深静脉炎 [possible translation]、产褥期深静脉炎 [possible translation]、产褥期深静脉炎、产褥期血栓性深静脉炎、产后髂股血栓性静脉炎、股白肿、股白肿综合征、产褥期股白肿、产褥期盆腔血栓性静脉炎、产后盆腔血栓性静脉炎、产褥期盆腔静脉炎
同义词postnatal deep vein thrombosis、postpartum deep phlebothrombosis、postpartum deep-vein thrombosis、DVT -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ostnatal、puerperal deep thrombophlebitis、puerperal deep phlebitis
缩写PPDVT、DVT-产后
产褥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检查阳性:
- 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下肢深静脉或盆腔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 CT静脉造影(CTV):显示血栓的位置、范围及程度。
- MRI静脉成像(MRV):适用于孕妇或碘过敏者,无辐射,能清晰显示深静脉系统。
- 静脉造影:作为金标准,但因侵入性和风险较大,现已较少使用。
- 影像学检查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下肢肿胀:患侧下肢突然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通常是首发症状之一。
- 疼痛或压痛:受累肢体常伴有疼痛感,尤其是在活动时。局部按压可能有明显压痛。
- 皮肤颜色改变:皮肤可能出现红斑或紫绀,特别是在小腿和大腿区域。
- 发热: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低热,提示炎症反应。
- 呼吸困难和胸痛:如果血栓脱落并导致肺栓塞,患者可能会出现突发性呼吸困难和胸痛。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影像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下肢肿胀+疼痛/压痛)。
- D-二聚体检测阳性(>500 ng/mL)。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多普勒检查:
- 异常意义:显示血栓的位置、范围及程度,是确诊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方法。
- CT静脉造影(CTV):
- 异常意义:对于复杂病例或超声难以明确的部位,CTV可提供更详细的血管图像。
- MRI静脉成像(MRV):
- 异常意义:适用于孕妇或碘过敏者,无辐射,能清晰显示深静脉系统。
- 静脉造影:
- 异常意义:作为金标准,但因侵入性和风险较大,现已较少使用。
- 超声多普勒检查:
-
临床鉴别检查:
- Homans征阳性:
- 判断逻辑:被动背屈踝关节时引起小腿肌肉疼痛,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
- 测量双侧下肢周径:
- 判断逻辑:患肢较健侧显著增粗,有助于诊断深静脉血栓。
- Homans征阳性:
-
流行病学调查:
- 高危因素评估:
- 判断逻辑:明确患者是否存在遗传易栓症、多次妊娠经历、肥胖、吸烟史等高危因素,增强诊断指向性。
- 高危因素评估: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D-二聚体检测:
- D-二聚体水平升高(>500 ng/mL):提示血液中有纤维蛋白溶解产物,可用于排除诊断,但特异性不高。
-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50 mg/L):提示炎症反应,但非特异性指标。
- 血沉(ESR)升高:非特异性炎症活动标志,需结合其他指标。
-
凝血功能检查:
-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提示凝血功能异常,但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 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水平下降:提示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炎症反应或感染,需进一步排查原因。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多普勒、CTV、MRV),结合典型症状及高危因素。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超声多普勒、CTV、MRV)和临床评估(Homans征、双侧下肢周径测量)为主,避免依赖单一实验室指标。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凝血功能指标(如D-二聚体、AT-Ⅲ、PC、PS)。
权威依据:《中华妇产科学》第三版、《实用内科学》第十四版、相关专业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