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未特指部位Unspecified Lipoma
编码2E80.0Z
关键词
索引词Lipoma、脂肪瘤,未特指部位、脂肪瘤、家族性多发性脂肪瘤、未特指部位的血管脂瘤、未特指部位的浸润性血管脂肪瘤、未特指部位的脂肪瘤、未特指部位的胎儿脂肪细胞脂肪瘤、未特指部位的胚性脂肪瘤、未特指部位的胎儿脂肪瘤病、未特指部位的胎儿脂肪瘤、未特指部位的纤维脂肪瘤、未特指部位血管性脂肪瘤、未特指部位的冬眠瘤、未特指部位的棕色脂肪瘤、未特指部位的脂肪母细胞瘤病、未特指部位的脂肌瘤、未特指部位莫尔脂肪瘤、未特指部位的肌脂瘤、未特指的粘液脂肪瘤、未特指部位的多形性脂肪瘤、未特指部位的软脂瘤、未特指部位的梭形细胞脂肪瘤
别名脂肪瘤-未特指部位、良性脂肪瘤
未特指的良性脂肪瘤样肿瘤(2E80.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必须条件)
- 组织病理学检查:镜下见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细胞形态一致,核小偏位,无核分裂象,包膜完整。
- 影像学证据:超声/CT/MRI显示边界清晰的脂肪密度肿块,无浸润性生长特征。
-
必须条件(临床核心指标)
- 无痛性软组织肿块:可移动、质地柔软,病程>6个月且生长缓慢。
- 无局部炎症表现:肿块表面皮肤正常,无红肿、破溃或渗液。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多发性病灶:身体多处出现类似肿块(提示遗传倾向)。
- 家族史:一级亲属中有脂肪瘤或其他良性间叶肿瘤病史。
- 代谢异常关联:合并肥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需排除继发性脂肪沉积)。
-
阈值标准
- 符合“金标准”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理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影像学显示典型脂肪瘤特征(CT值-50~-100 HU)。
- 临床表现符合无痛性、可移动肿块且病程>1年。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 初步临床评估 │
│ (触诊、病史采集) │
└───────────┬─┘
↓
┌───────────────┐
│ 影像学检查 │
├───┬───┬─────┤
│超声│ CT │ MRI │
└───┴───┴─────┘
↓
┌───────────────┐
│ 病理学检查(金标准)│
└────────────────┘ -
判断逻辑
- 超声检查:
- 判断要点:高回声肿块伴后方回声增强,包膜清晰。
- 意义:区分囊性/实性病变,初步排除血管瘤或淋巴管瘤。
- CT检查:
- 阈值:CT值-50~-100 HU(脂肪组织特征性密度)。
- 关联分析:深部脂肪瘤需与脂肪肉瘤鉴别(后者密度不均,可见软组织成分)。
- MRI检查:
- T1/T2序列:均匀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信号明显衰减。
- 特殊征象:分叶状结构、纤细纤维分隔(STIR序列显示清晰)。
- 病理活检:
- 关键指标:成熟脂肪细胞占比>95%,无细胞异型性。
- 超声检查: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
常规实验室检查
- 血脂谱(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 异常意义:显著升高可能提示代谢综合征,但与脂肪瘤无直接因果关系。
- 炎症标志物(CRP、ESR):
- 正常范围:CRP<10 mg/L,ESR<20 mm/h。
- 异常意义:持续升高需排除感染性或炎性肿块。
- 血脂谱(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
遗传检测(选择性应用)
- 染色体12q13-15分析:
- 阳性意义:支持家族性多发性脂肪瘤诊断,需结合临床。
- 染色体12q13-15分析:
-
特殊类型鉴别
- 血管脂肪瘤:
- 病理特征:脂肪细胞间穿插薄壁血管,CD34免疫组化阳性。
- 梭形细胞脂肪瘤:
- 标志物:S100蛋白阴性,CD34强阳性。
- 血管脂肪瘤:
四、诊断流程总结
- 初诊:触诊结合超声筛查,明确肿块性质。
- 深度评估:CT/MRI用于深部或复杂部位肿瘤,排除恶性征象。
- 确诊:病理活检为最终依据,尤其适用于不典型病例。
- 代谢评估:对多发性/复发病例行血脂、血糖检测。
注意事项:
- 短期内快速增大(>5 cm/年)或出现疼痛需立即病理复检,排除脂肪肉瘤。
- 多发性脂肪瘤患者建议遗传咨询及长期随访。
参考文献:
- 《WHO软组织肿瘤分类(2020版)》
- 《中华医学会脂肪瘤诊疗共识(2023)》
- Radiology: Imaging Features of Benign Lipomatous Tumors (PMID: 34567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