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普通获得性黑素细胞痣Unspecified Common acquired melanocytic naevus
编码2F20.0Z
关键词
索引词Common acquired melanocytic naevus、未特指的普通获得性黑素细胞痣、普通获得性黑素细胞痣、寻常后天性黑素细胞痣
缩写获得性黑素细胞痣
别名成人出现的黑痣、成年后长出的色素痣
未特指的普通获得性黑素细胞痣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显微镜下观察到良性黑素细胞巢局限于表皮和/或真皮内,细胞大小一致,无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灵敏度>95%)。
-
必须条件(核心临床特征):
- 皮损外观:
- 直径<6mm(儿童期可增大,成年期稳定)
- 边界清晰,圆形/卵圆形
- 颜色均匀(棕色/黑色/肤色)
- 稳定性:皮损在6个月内无快速变化(大小、颜色、形状)
- 皮损外观: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皮肤镜特征:
- 规则色素网络(边缘逐渐淡化)
- 色素均匀分布(无多色性)
- 可见粟粒样囊肿/毛囊开口(特异性>85%)
- 分布特点:
- 多发于日光暴露部位(面部/颈部/四肢)
- 数量随年龄增长(青春期达高峰)
- 症状:
- 无症状或仅轻微瘙痒(摩擦刺激后)
- 无自发性出血/溃疡
- 皮肤镜特征: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筛检查] --> B[皮肤镜检查] A --> C[临床摄影记录] B --> D{是否典型?} D -->|是| E[定期随访] D -->|否| F[组织病理学检查] F --> G{确诊结果} G -->|良性| H[观察/择期切除] G -->|可疑恶性| I[扩大切除活检] -
判断逻辑:
- 皮肤镜检查:
- 良性标准:对称结构+规则色素网络+均匀色素 → 无需活检
- 可疑标准:多色性/不规则血管/蓝白幕 → 需病理确诊
- 临床摄影:
- 基线照片用于对比监测变化(间隔6-12个月)
- 短期内(<3月)直径增加>20%需警惕
- 组织病理学:
- 交界痣:黑素细胞巢位于表皮-真皮交界
- 混合痣:巢状细胞跨越表皮和真皮
- 皮内痣:细胞完全位于真皮内
- 皮肤镜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注:该病无常规血液检测需求,重点在皮肤镜/病理学解读
-
皮肤镜异常意义:
- 色素网络断裂:提示早期恶变可能(需立即活检)
- 多色性(≥3色):恶性黑色素瘤风险增加(特异性92%)
- 蓝白幕结构:可能为Spitz痣或黑色素瘤
-
病理学异常意义:
- 细胞异型性:
- 轻度异型 → 非典型痣(需扩大切除)
- 显著异型 → 恶性黑色素瘤(需根治手术)
- 真皮核分裂象:
- ≥2个/mm² → 高危病变(需完整切除并送检)
- 水平生长:
- 表皮内单个黑素细胞扩散 → 排除原位黑色素瘤
- 细胞异型性:
-
影像学检查意义:
- 超声检查(仅用于巨大痣):
- 低回声团块+无血流信号 → 良性
- 血流丰富(RI>0.7)→ 需活检
- 超声检查(仅用于巨大痣):
四、总结
- 诊断核心:金标准为组织病理学,必须条件为典型临床特征
- 辅助检查流程:皮肤镜初筛 → 可疑者病理确诊 → 影像学仅限特殊病例
- 关键预警征象:短期内增大/颜色改变/皮肤镜结构破坏 → 立即活检
参考文献:
- WHO《皮肤肿瘤分类》(ICD-11 2F20.0)
- 《中国黑素细胞痣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
- 《Dermatoscopy of Melanocytic Lesions》(J Am Acad Dermat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