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其他或未特指部位的良性肿瘤Benign neoplasm of other or unspecified parts of small intestine
编码2E92.3
关键词
索引词Benign neoplasm of other or unspecified parts of small intestine、小肠其他或未特指部位的良性肿瘤、小肠良性肿瘤 NOS、小肠良性肿瘤、小肠良性上皮性肿瘤、小肠管状腺瘤、小肠腺瘤样息肉、小肠腺瘤 [possible translation]、小肠腺瘤、小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小肠低级别不典型增生、其他小肠良性肿瘤、回肠良性肿瘤、空肠良性肿瘤、梅克尔憩室良性肿瘤、benign tumour of ileal diverticulum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
同义词benign neoplasm of small intestine nos、benign tumour of small intestine
缩写小肠良性瘤
别名小肠良性肿瘤NOS、小肠良性病变、小肠非恶性肿瘤、小肠良性肿物、小肠良性新生物、小肠良性赘生物
小肠其他或未特指部位的良性肿瘤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内镜活检或手术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认存在良性肿瘤细胞特征(如腺体结构规则、无浸润性生长、核分裂象<2/10 HPF)。
-
必须条件:
- 影像学证据:CT/MRI显示小肠壁局限性肿块,边界清晰,无周围浸润(脂肪瘤CT值-50~-120 HU;血管瘤明显强化)。
- 临床表现:符合以下至少1项:
- 反复发作的脐周或右下腹隐痛/绞痛
-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黑便或贫血)
- 影像学证实的肠套叠/肠梗阻
-
支持条件:
- 家族史:存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或Peutz-Jeghers综合征病史。
- 内镜特征:双气囊小肠镜发现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表面光滑,触之质韧。
- 实验室提示:慢性缺铁性贫血(Hb<110 g/L,血清铁蛋白<30 μg/L)。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检查层级图
├─ 影像学检查
│ ├─ CT小肠造影(首选)
│ ├─ MR肠成像
│ └─ 腹部超声
├─ 内镜检查
│ ├─ 双气囊小肠镜(诊断金标准)
│ └─ 胶囊内镜(出血定位)
├─ 血管造影
│ └─ 肠系膜动脉造影(活动性出血时)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铁代谢
└─ 大便隐血试验
- 判断逻辑:
- CT小肠造影:
- 脂肪密度肿块(CT值<-50 HU)→提示脂肪瘤
- 明显强化的黏膜下肿块→提示血管瘤
- 分层状"靶征"→提示肠套叠继发改变
- 双气囊小肠镜:
- 发现黄白色黏膜下隆起+活检无恶性特征→支持良性诊断
- 同时进行靛胭脂染色鉴别腺瘤与增生性病变
- 胶囊内镜:
- 适用于不明原因出血但CT阴性者,发现活动性出血点后需追加其他检查
三、实验室参考值
-
异常指标解读:
- 血红蛋白(Hb):
- 男性<130 g/L,女性<120 g/L→提示慢性失血
- 处理:补充铁剂+排查出血源
- 大便隐血:
- 连续3次阳性→需排除肿瘤性出血
- 处理:启动小肠专项检查
- 血清铁蛋白:
- <30 μg/L→铁缺乏状态
- 处理:需结合转铁蛋白饱和度(<16%)确诊缺铁性贫血
- 血红蛋白(Hb):
-
鉴别指标:
- CEA/CA19-9:
- 持续升高需警惕恶性转化(阈值:CEA>5 ng/mL,CA19-9>37 U/mL)
- CRP/ESR:
- 显著升高(CRP>50 mg/L,ESR>50 mm/h)提示合并感染或炎症
- CEA/CA19-9:
四、诊断流程
- 疑似病例:腹痛+消化道出血→优先行CT小肠造影
- CT发现肿块:
- 脂肪密度→拟诊脂肪瘤,6个月复查
- 强化病灶→追加双气囊小肠镜活检
- 内镜阴性但持续出血:行胶囊内镜或血管造影
参考文献:
- NCCN《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诊疗指南》2024版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小肠肿瘤诊断专家共识
- AJRCCM《小肠影像学诊断进展》2023年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