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胃肠道间质瘤Benig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
编码2E87
关键词
索引词Benig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良性胃肠道间质瘤、胃良性胃肠道间质瘤、胃良性GIST[胃肠道间质瘤]、十二指肠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十二指肠良性GIST[胃肠道间质瘤]、小肠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大肠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大肠良性GIST[胃肠道间质瘤]、食管良性胃肠道间质瘤、阑尾良性胃肠道间质瘤、阑尾GIST[胃肠道间质瘤]
缩写GIST
别名良性胃GIST、良性十二指肠GIST、良性小肠GIST、良性大肠GIST、良性食管GIST、良性阑尾GIST、良性胃肠道自主神经瘤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7MC7 胃
XA56K7胃底XA4EC5幽门窦XA6P89胃幽门XA7UE1胃体XA4ML9胃小弯XA7WQ5胃大弯XA2828胃贲门XA6452 小肠
XA0QT6回肠XA8UM1空肠XA9780十二指肠XA03U9 结肠
XA25P9降结肠和结肠右曲XA7177降结肠和结肠脾曲XA3AL5升结肠XA1PY9结肠脾曲XA49U1横结肠XA95L3结肠肝曲XA2G13降结肠XA33J5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XA8YJ9乙状结肠XA8YJ9阑尾XA8YJ9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XA0828 食管
XA1180食管上三分之一XA2BY3食管中三分之一XA8JT3胸部食管XA0TN5腹部食管XA0N03颈部食管XA4YW8食管重叠部位XA9CB6食管下三分之一XA9CB6直肠良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良性胃肠道间质瘤(Benig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肿瘤,通常被认为来源于Cajal间质细胞或其前体细胞。GISTs特征性表达c-kit(CD117)和/或DOG1(ANO1)抗原,部分病例可同时表达CD34。此类肿瘤主要发生于胃(60-70%)和小肠(20-30%),偶见于消化道其他部位。良性GISTs具有明确的良性生物学行为,表现为边界清晰、生长缓慢、核分裂象稀少(通常<5/5mm²),且无转移潜能。
病因学特征
-
基因突变机制:
- 绝大多数GISTs(约95%)与KIT基因(位于染色体4q12)或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相关,导致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持续激活。
- KIT突变约占75-80%,PDGFRA突变占5-10%,其余5-10%为野生型(无KIT/PDGFRA突变),后者可能与SDH复合体缺陷等机制相关。
-
生理与病理诱因:
- 遗传因素:家族性GISTs极罕见,Carney三联征(GIST、副神经节瘤和肺软骨瘤)和Carney-Stratakis综合征(GIST伴副神经节瘤)与SDH缺陷相关。
- 年龄与性别:发病高峰为50-70岁,男女发病率相近,部分研究显示男性略占优势。
病理机制
-
分子生物学改变:
- KIT或PDGFRA基因突变导致受体酪氨酸激酶组成性激活,通过MAPK、PI3K/AKT/mTOR和JAK/STAT等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异常增殖并抑制凋亡。
-
组织学特点:
- 良性GISTs主要由均匀的梭形细胞构成,偶见上皮样细胞成分,细胞异型性轻微,无坏死灶。肿瘤间质可出现胶原化或黏液样变性,血管分布呈中等密度。
- 确诊需满足严格的良性标准:肿瘤直径<2cm、核分裂象<5/5mm²、无黏膜浸润或远处转移。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小型良性GISTs(<2cm)常无症状,多为影像学或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 较大肿瘤可因占位效应引起腹痛、消化道出血(黑便或呕血)或梗阻症状。需注意:肿瘤大小与症状严重度无绝对相关性,部分小肿瘤位于特殊解剖位置(如贲门或十二指肠)亦可早期出现症状。
参考文献:以上内容基于当前医学研究结果整理而成,具体细节请参阅相关专业文献。对于具体的临床案例分析及深入讨论,请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最新版《WHO Classification of Digestive System Tumours》中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