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子宫内膜间质结节Benign endometrial stromal nodule
编码2E88
关键词
索引词Benign endometrial stromal nodule、良性子宫内膜间质结节、良性子宫内膜间质瘤、子宫内膜间质良性肿瘤、子宫内膜结节、子宫内膜基质结节
同义词benign endometrial stromal tumour
缩写BESN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99N3 子宫
XA3FR4
子宫内膜基质XA5WW1
子宫颈XA9DM0
子宫内膜腺体XA5229
子宫体XA7F09
子宫峡部XA3QZ2
子宫腔XA8QA8
子宫内膜XA3V49
子宫底XA0KR7
子宫结缔组织和其他软组织XA3Z33
子宫内口XA7Z73
宫颈管XA9HG1
子宫旁组织XA2LU5
子宫肌层良性子宫内膜间质结节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良性子宫内膜间质结节(Benign Endometrial Stromal Nodule, BESN)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子宫内膜的间质细胞。它通常表现为局限性、边界清晰的小结节,质地较软,多位于子宫肌层内或紧邻子宫内膜下层。这类肿瘤在组织学上显示出类似于正常增生期内膜间质的特征,但其生长方式和细胞排列则具有一定的异型性。
病因学特征
-
发病机制:
- 良性子宫内膜间质结节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是由于局部间质细胞异常增殖所导致。该过程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激素水平变化、遗传易感性等。
- 有研究表明,某些特定基因突变如JAZF1-SUZ12融合基因的存在可能与BESN的发生有一定关联。这种基因重排被认为能够激活促进细胞增殖的相关信号通路。
-
风险因素:
- 激素影响:长期暴露于雌激素环境中被认为是促进BESN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在围绝经期女性中较为常见,这期间体内雌孕激素比例失衡可能导致间质细胞过度增生。
- 年龄分布:虽然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更多见于40-50岁的妇女。
- 遗传背景:尽管大多数病例为散发,家族遗传倾向并不明显,但在少数情况下可能存在相关遗传因素的作用。
病理机制
-
组织学特点:
-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BESN主要由形态单一、呈梭形的间质细胞构成,这些细胞排列紧密且规则,其间散布着少量血管。细胞核呈卵圆形至梭形,核分裂象少见。
- 有时可见到小灶状出血或含铁血黄素沉积,这反映了病变区域可能存在慢性缺血状态。
-
免疫组化标志物:
- BESN表达多种间叶源性标记物,如波形蛋白(vimentin)、CD10以及雌孕激素受体(ER/PR)。其中ER/PR阳性率较高,反映了其对性激素的反应性。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许多患者因无明显症状而偶然发现此病,常通过超声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手段检出。当出现症状时,主要表现为异常阴道出血(尤其是围绝经期妇女)、腹痛或盆腔不适感。
- 少数情况下,如果结节较大或者位置特殊,可能会引起月经周期紊乱甚至不孕等问题。
参考文献:
- 狄奥尼吉等人关于子宫内膜间质结节的研究报告
- 零基础病理-子宫内膜间质肿瘤 [原创] (理之视界, 2023)
-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研究进展 (知乎,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