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大麻素类物质的有害性使用模式,间断性Harmful pattern of use of synthetic cannabinoids, episodic
编码6C42.10
关键词
索引词Harmful pattern of use of synthetic cannabinoids, episodic、合成大麻素类物质的有害性使用模式,间断性
缩写SC间断性有害使用、SC间断性滥用
别名间断性吸食合成大麻素、间歇性滥用合成大麻、阶段性合成大麻素使用障碍、合成大麻素的间断性使用问题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
合成大麻素类物质所致谵妄--
合成大麻素类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6C42.7 某些特指的合成大麻素所致的精神或行为障碍
6C42.71
合成大麻素类物质所致焦虑障碍6C42.70
合成大麻素类物质所致心境障碍关联情况
6C42.70
合成大麻素类物质中毒合成大麻素类物质的有害性使用模式,间断性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合成大麻素类物质的有害性使用模式,间断性(ICD-11编码:6C42.10)指的是一种非连续性、发作性的合成大麻素类物质使用方式,对个体的身体或心理健康造成显著损害,或导致需要临床干预的行为异常。该模式需持续至少12个月,其健康损害可能源于急性中毒、长期毒性累积或非医疗性给药方式。
病因学特征
-
化学结构与作用机制:
- 合成大麻素类物质是人工设计的作用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化合物,主要通过激活CB1和CB2受体产生效应。
- 由于分子结构的高度可变性,不同衍生物的药效强度差异可达数百倍。部分高效力物质可诱发癫痫持续状态、急性肾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
滥用背景因素:
- 社会认知偏差:常被非法市场宣传为"合法草本制剂"或"无害替代品"。
- 产品形式隐匿性:多伪装成电子烟液、香薰喷雾等日常用品流通。
- 药效不可预测性:地下实验室频繁调整化学结构以规避监管,导致实际成分与标注不符。
-
病理生理机制:
- 神经可塑性破坏:间断性暴露仍可导致前额叶皮层多巴胺信号传导异常,引发决策功能损害。
- 心脏传导紊乱:JWH-018等特定成分可延长QT间期,增加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 代谢毒性: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被持续激活,可能诱发药物性肝炎。
病理机制
-
受体适应性改变:
- 反复使用导致CB1受体密度下调及信号转导效率改变,形成剂量递增的正反馈循环。
-
多系统协同损伤:
- 部分代谢产物可通过线粒体毒性途径同时损害多个器官系统,产生叠加效应。
临床表现
-
急性中毒综合征:
- 特征性表现为"三联征":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震颤/心动过速)、感知觉扭曲(现实解体感)、运动协调障碍。
-
间歇性使用相关损害:
- 认知功能波动:注意力和执行功能在用药间歇期仍低于基线水平
- 情感调节异常:停药期间易出现情绪激越或情感淡漠的双相表现
- 呼吸系统并发症:雾化吸入者可见细支气管纤维化等不可逆损伤
参考文献:《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NIDA)发布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