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踝或足的创伤性切断Unspecified Traumatic amputation of ankle or foot

更新时间:2025-06-18 23:12:47
编码ND19.Z

关键词

索引词Traumatic amputation of ankle or foot、未特指的踝或足的创伤性切断、踝或足的创伤性切断、断脚、足创伤性截断、足撕脱伤、足完全性创伤性切断、足部分性创伤性切断、创伤性踝或足截断的后遗症、踝或足创伤性截断的晚期效应
缩写WTEZAF
别名未特指的脚踝切断、未特指的脚切断、未特指的足踝切断、未特指的脚部创伤性切断、未特指的足部切断

未特指的踝或足的创伤性切断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临床直接观察
      • 肉眼可见踝关节或足部组织连续性中断(部分或完全离断)。
    • 影像学确认
      • X线/CT显示骨性结构解剖连续性中断伴软组织缺损。
  2. 必须条件(确诊核心)

    • 创伤史
      • 明确高能量外力作用史(坠落、碾压、切割等)。
    • 解剖结构破坏
      • 至少累及以下两层组织:
      • 表皮-真皮层缺损
      • 肌肉/肌腱断裂
      • 骨关节结构离断
    • 血管损伤证据
      • 活动性动脉出血或超声/血管造影显示主要血管(胫后动脉/足背动脉)中断。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

    • 神经功能障碍
      • 足部感觉缺失(轻触觉/针刺觉测试异常)或运动功能障碍(足趾背屈/跖屈不能)。
    • 组织缺血表现
      • 远端皮温下降(温差≥2℃)、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
    • 污染风险标志
      • 创面可见异物残留(土壤、金属碎片等)。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创伤性切断辅助检查] --> B[影像学检查] A --> C[循环评估] A --> D[神经功能评估] A --> E[感染风险筛查]

B --> B1[X线平片] B --> B2[CT扫描] B --> B3[MRI] B1 --> 判断逻辑:明确骨折平面及骨碎片分布 B2 --> 判断逻辑:三维重建软组织缺损范围 B3 --> 判断逻辑:评估肌腱/韧带损伤程度

C --> C1[血管超声] C --> C2[血管造影] C1 --> 判断逻辑:检测动脉血流中断位置 C2 --> 判断逻辑:定位需修复的血管断端

D --> D1[神经传导检查] D --> D2[体感诱发电位] D1 --> 判断逻辑:量化腓总/胫神经损伤程度 D2 --> 判断逻辑:评估脊髓传导通路完整性

E --> E1[创面细菌培养] E --> E2[组织病理活检] E1 --> 判断逻辑:指导抗生素选择 E2 --> 判断逻辑:鉴别坏死组织范围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血常规

    • 白细胞>12×10⁹/L:提示继发感染或组织坏死(敏感性85%)
    • 血红蛋白<90g/L:需警惕活动性出血(每小时监测)
    • 血小板<100×10⁹/L:增加止血难度(需输注血小板阈值)
  2. 凝血功能

    • PT延长>15秒:提示凝血因子消耗(创伤性DIC风险)
    • D-二聚体>5mg/L:反映广泛血管内皮损伤(特异性92%)
  3. 炎症标志物

    • CRP>100mg/L:提示严重组织损伤或早期感染(24小时内升高)
    • 降钙素原>2ng/mL:需启动抗感染治疗(脓毒症预警值)
  4. 生化指标

    • 肌酸激酶>5000U/L:提示横纹肌溶解(挤压伤特征)
    • 乳酸>4mmol/L:反映组织灌注不足(休克进展指标)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急诊阶段
    • 优先满足"必须条件"(创伤史+解剖破坏+血管损伤)
    • 黄金1小时内完成X线+血管超声
  2. 手术决策
    • 完全离断:6小时内再植手术窗口期
    • 不完全离断:根据CT/MRI评估保肢可行性
  3. 实验室预警
    • 乳酸>2.5mmol/L + 血红蛋白动态下降 → 立即探查出血源
    • PCT+CRP同步升高 → 升级抗生素覆盖厌氧菌

参考文献

  1. 《创伤骨科诊疗规范》(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
  2. ATLS®(高级创伤生命支持)第10版指南
  3. JBJS-Am 2023;105(6):489-501(肢体离断再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