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降温效应Unspecified Other effects of reduced temperature

更新时间:2025-06-18 23:36:17
编码NF03.Z

关键词

索引词Other effects of reduced temperature、未特指的降温效应、降温的其他效应、冷效应、暴露在寒冷中、冷冻或超低温影响NOS、原因不明的过度寒冷、冰冻的、冰冻、寒冷的不良效应
缩写WJXGXY、W-T-ZDJXGXY
别名未明降温效应、未知降温作用、不明确降温现象

未特指的降温效应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核心体温测量
      • 直肠或食管温度测量显示核心体温 ≤35℃(轻度低体温)或 ≤28℃(重度低体温)。
    • 组织损伤病理学证据
      • 活检显示特征性改变:表皮细胞空泡变性、真皮层血管血栓形成、胶原纤维断裂(冻伤)。
  2. 必须条件(确诊必需)

    • 寒冷暴露史
      • 明确暴露于寒冷环境(环境温度≤10℃)或接触冷冻物体超过1小时。
    • 典型临床表现
      • 核心症状:皮肤苍白/发绀伴局部温度降低(触感冰冷)。
      • 全身症状:战栗消失(核心体温<32℃)、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意识障碍。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

    • 实验室指标
      • 凝血功能异常(PT延长>3秒,APTT延长>10秒)。
      • 电解质紊乱(血钾<3.5 mmol/L 或 >5.5 mmol/L)。
    • 影像学特征
      • MRI显示T2加权像高信号(提示组织水肿),CT显示皮下脂肪间隙模糊(冻伤)。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 + 至少1项"支持条件"即可临床诊断。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生命体征监测] A --> C[组织损伤评估] A --> D[系统并发症筛查] B --> B1(核心体温) B --> B2(心率/血压) C --> C1(皮肤活检) C --> C2(多普勒血流检测) D --> D1(心电图) D --> D2(胸部CT) D --> D3(脑部MRI)

判断逻辑

  1. 核心体温测量
    • 直肠温度>食管温度>鼓膜温度,优先选择直肠测温。
    • <35℃确诊低体温,需立即复温;<28℃提示高危室颤风险。
  2. 多普勒血流检测
    • 血流信号消失提示血管闭塞,需评估组织存活率。
  3. 心电图(ECG)
    • Osborn波(J波)出现是低温特异性改变,振幅>1mm提示核心体温<32℃。
  4. 影像学检查
    • CT/MRI用于鉴别冻伤深度:仅表皮损伤(I级) vs 累及肌肉/骨骼(IV级)。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凝血功能(PT/APTT)

    • 异常意义:低温抑制凝血因子活性,延长>正常值1.5倍需警惕DIC风险。
    • 处理建议:复温后复查,持续异常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2. 电解质(钾/钠)

    • 低钾(<3.5 mmol/L):寒冷诱导利尿致钾丢失,需静脉补钾(≤10 mmol/h)。
    • 高钾(>5.5 mmol/L):细胞膜损伤释放钾,>6.0 mmol/L需紧急降钾治疗。
  3. 动脉血气

    • 代谢性酸中毒(pH<7.35):组织灌注不足致乳酸堆积,HCO₃⁻<18 mmol/L需扩容。
    • 氧分压降低(PaO₂<60 mmHg):提示肺水肿或ARDS,需机械通气支持。
  4. 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

    • 升高:寒冷应激致心肌损伤,>0.1 ng/mL需心电监护72小时。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确诊优先:核心体温测量 + 暴露史为诊断基石。
  2. 分层评估
    • 轻度(32-35℃):以复温和支持治疗为主。
    • 重度(<28℃):需ECMO等高级生命支持。
  3. 并发症预警
    • QT间期延长(ECG)→ 室颤风险
    • 肌酐升高 → 急性肾损伤

参考文献

  • 《Accidental Hypothermia Guidelines》(ICAR MedCom 2023)
  • 《冻伤诊疗国际共识》(Wilderness Medical Society 2024)
  • ICD-11 损伤与中毒章节 (WHO 20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