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外部原因的效应Unspecified Other or unspecified effects of external causes
编码NF0Z
关键词
索引词Other or unspecified effects of external causes、未特指的外部原因的效应
缩写未特指外部原因效应
别名未知外因效应、未指明外因效应、未具体化外因效应
未特指的外部原因的效应(NF0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排除性诊断:通过全面检查排除ICD-11中所有具体分类的外部原因(如NF00-NF0A),且临床表现符合外部原因导致的非生物源性损伤。
- 暴露史确认:明确存在不可归类于具体类目的外部因素暴露(需详细记录暴露时间、强度及环境特征)。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典型损伤机制存在:
- 物理性损伤(高温/低温/压力差)
- 辐射性损伤(电离/非电离辐射)
- 机械性损伤(冲击/挤压/剪切力)
- 临床表现一致性:
- 主观症状:局部疼痛(70%-90%)、感觉异常(40%-60%)、功能障碍(50%-70%)
- 客观体征:局部肿胀(80%-90%)、皮肤改变(50%-70%)、运动/感觉异常(50%-70%)
- 典型损伤机制存在: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高风险因素:职业暴露/极端地理位置/高危活动史
- 影像学支持:
- X线/CT显示组织损伤但不符合标准创伤模式(阈值:≥2个解剖区域异常)
- 实验室异常:
- 炎症标志物持续升高(CRP>20mg/L + ESR>30mm/h)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始评估] --> B[生命体征监测] A --> C[损伤部位专科检查] B --> D[影像学选择] C --> D D --> E[X线检查] D --> F[超声检查] D --> G[CT扫描] D --> H[MRI] A --> I[实验室筛查] I --> J[血常规+CRP] I --> K[生化全套] I --> L[毒物筛查] -
判断逻辑:
- X线检查:
- 阳性:骨折/异物/气胸 → 指向机械性损伤
- 阴性但症状存在 → 需进阶影像
- CT扫描:
- 脏器损伤/隐匿性骨折 → 确认机械性损伤程度
- 组织密度异常 → 提示热/辐射损伤
- MRI:
- 软组织/神经损伤 → 评估物理性损伤深度
- 超声:
- 动态评估血管/脏器损伤 → 监测进展性损伤
- 实验室层级:
- 血常规异常 → 启动炎症/感染评估
- 电解质紊乱 → 提示环境暴露(热/低温)
- X线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常规:
- 白细胞>12×10⁹/L + 中性粒细胞>80% → 提示组织损伤/炎症(敏感性70%)
- 血红蛋白<100g/L → 需排查隐匿性出血(机械性损伤)
-
炎症标志物:
- CRP>50mg/L → 急性损伤反应(特异性85%)
- ESR>50mm/h → 持续炎症状态(提示慢性暴露)
-
生化指标:
- CK>500U/L → 肌肉溶解(挤压伤/电击伤)
- 肌酐>150μmol/L → 横纹肌溶解继发肾损伤
- Na⁺<130mmol/L/K⁺>5.5mmol/L → 热损伤脱水/低温代谢紊乱
-
凝血功能:
- D-二聚体>500μg/L + PT延长 → 创伤性凝血病(机械性损伤)
-
毒物筛查:
- 重金属阳性 → 指向工业暴露辐射损伤
四、诊断路径总结
- 确诊核心:
- 排除所有特指外因(NF00-NF0A)
- 损伤机制+临床表现+暴露史三联征
- 检查策略:
- 影像学按损伤机制分层选择
- 实验室聚焦损伤标志物(CK/CRP/D-二聚体)
- 关键预警:
- CK>1000U/L或D-二聚体>1000μg/L → 需紧急干预
参考文献:
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1应用指南》
《急诊医学》(Rosen's Emergency Medicine, 10th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