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物质的有害效应Unspecified Harmful effects of substances
编码NE6Z
关键词
索引词Harmful effects of substances、未特指物质的有害效应、中毒NOS、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中毒的后遗症、药物、药剂或生物物质中毒的晚期效应、主要为非药用来源物质毒性效应的后遗症、主要是非药物来源物质毒性作用的晚期效应
缩写UTSHE、未特指物质有害效应
别名未知物质危害、未标明物质不良反应、未确定物质毒性作用、Unspecified-Substance-Harmful-Effect
未特指物质的有害效应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明确暴露史:
- 可靠证据表明患者接触未知成分的有害物质(如未标识化学品、混合药物、可疑生物制品)。
- 暴露途径明确(摄入/吸入/皮肤接触)且时间与症状出现符合毒性反应时序(通常0.5-24小时)。
- 明确暴露史: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急性期:三联征(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呼吸异常)或双联征(皮肤黏膜损伤+器官功能障碍)。
- 慢性期:持续性肝酶升高(ALT/AST>3倍上限)或肾功能进行性恶化(eGFR下降>30%)。
- 排除性诊断:
- 已排除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代谢性疾病等已知病因。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确诊需同时满足"明确暴露史"+"至少1项典型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病因"。
- 若无明确暴露史,需满足以下全部:
- 典型临床表现(至少2项急性或1项慢性症状)。
- 实验室检测提示毒性损伤(如乳酸脱氢酶>500 U/L,阴离子间隙>16 mmol/L)。
二、辅助检查
-
毒理学筛查:
-
检查项目树:
毒物筛查
├──快速定性检测(尿液/血液)
│ ├──药物滥用筛查(阿片类/苯丙胺类)
│ └──重金属初筛(铅/汞)
└──定量检测(质谱分析)
├──未知有机物检测
└──代谢产物分析 - 判断逻辑:
- 快速检测阳性可锁定常见毒物,阴性需结合暴露史考虑罕见/新型毒物。
- 质谱分析为金标准,但需48-72小时出结果,不能作为急性期决策依据。
-
-
器官功能评估:
-
检查项目树:
器官功能评估
├──肝功能
│ ├──ALT/AST
│ └──凝血功能(PT/INR)
├──肾功能
│ ├──肌酐
│ └──尿β2微球蛋白
└──心肺功能
├──动脉血气分析
└──心肌酶谱 - 判断逻辑:
- ALT/AST>200 U/L提示肝细胞毒性,需排除病毒性肝炎。
- 肌酐升高伴尿β2微球蛋白>1000 μg/L提示肾小管损伤。
-
-
影像学评估:
-
检查项目树:
影像学评估
├──胸部CT(吸入性损伤)
├──腹部超声(肝脾肿大)
└──脑部MRI(神经毒性) -
判断逻辑:
- 肺野磨玻璃影提示挥发性毒物吸入损伤。
- 对称性基底节区异常信号提示一氧化碳/锰中毒。
-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代谢指标:
- 阴离子间隙升高(>16 mmol/L):
- 提示甲醇、乙二醇或三聚氰胺中毒,需紧急血液净化。
- 乳酸水平>5 mmol/L:
- 提示组织缺氧(氰化物中毒)或线粒体功能障碍(砷中毒)。
- 阴离子间隙升高(>16 mmol/L):
-
血液学指标:
- 高铁血红蛋白>1.5%:
- 提示亚硝酸盐/苯胺类中毒,需亚甲蓝治疗。
- 红细胞锌原卟啉升高(>80 μg/dL):
- 提示慢性铅中毒,需螯合剂治疗。
- 高铁血红蛋白>1.5%:
-
器官损伤标志物:
- 血清胆碱酯酶<3000 U/L:
- 提示有机磷中毒,需阿托品+解磷定治疗。
- 肌钙蛋白I>0.5 ng/mL:
- 提示心脏毒性(如乌头碱中毒),需心电监护。
- 血清胆碱酯酶<3000 U/L:
四、总结
- 诊断核心:暴露史与症状的时序关联性是诊断基石,毒物筛查阴性不能排除诊断。
- 检查策略:急性期优先快速筛查+器官功能评估,慢性病例侧重代谢产物分析+影像学追踪。
- 结果解读:实验室异常需结合临床表现,警惕"假阴性"(如百草枯中毒早期指标可正常)。
参考文献:
国家卫健委《急性中毒诊疗规范(202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急性中毒全书(第3版)》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毒专题共识(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