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股动脉损伤Other specified Injury of femoral artery
编码NC75.0Y
关键词
索引词Injury of femoral artery、其他特指的股动脉损伤、股动脉穿孔伤、股动脉穿刺伤
缩写GA-SJ、Femoral-Artery-Injury-Others
别名股动脉伤-其他、特殊股动脉创伤
其他特指的股动脉损伤(NC75.0Y)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直接显示股动脉损伤征象(造影剂外溢、血管中断、假性动脉瘤形成或动静脉瘘)。 - 手术探查:
直视下确认血管壁撕裂、穿孔或血栓形成(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诊病例)。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临床表现三联征:
- 损伤部位活动性出血或张力性血肿
- 患肢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 下肢缺血体征(皮温降低、苍白、感觉异常)
- 影像学直接证据:
- CTA/DSA显示血管连续性中断、造影剂外渗或假性动脉瘤
- 临床表现三联征:
-
支持条件(强化诊断依据):
- 外伤或医源性操作史:
- 明确股动脉区域穿透伤(锐器、枪弹)或闭合性损伤(骨折/脱位)
- 近期血管介入操作史(导管置入、支架植入)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 收缩压<90 mmHg伴心动过速(>100次/分)
- 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24小时内降幅>20 g/L)
- 缺血性神经损伤:
- 足下垂或特定皮节感觉障碍
- 外伤或医源性操作史: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初筛检查] A --> C[确诊检查] A --> D[评估检查] B --> B1[体格检查] B1 --> B1a(“触诊:股动脉搏动减弱/消失”) B1 --> B1b(“听诊:血管杂音”) B --> B2[踝肱指数 ABI] B2 --> B2a(“<0.9:提示动脉闭塞”) C --> C1[超声多普勒] C1 --> C1a(“血流中断/假性动脉瘤”) C --> C2[CTA] C2 --> C2a(“造影剂外溢/血管壁缺损”) C --> C3[DSA] C3 --> C3a(“金标准,可同期介入治疗”) D --> D1[实验室检查] D1 --> D1a(“血红蛋白动态监测”) D --> D2[神经功能评估] D2 --> D2a(“肌电图/神经传导检测”)
判断逻辑:
- 初筛检查:
- 触诊搏动消失+ABI<0.9 → 高度怀疑动脉损伤(敏感性>95%)
- 听诊血管杂音 → 提示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
- 确诊检查层级:
- 超声多普勒:快速无创筛查,但受操作者经验限制
- CTA:血流动力学稳定者首选(敏感性98%,特异性95%)
- DSA:CTA不确定或需同期治疗时启用
- 评估检查:
- 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 → 提示活动性出血
- 神经传导异常 → 界定缺血性神经损伤范围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参考范围 | 异常意义 |
---|---|---|
血红蛋白 (Hb) | 男 130-175 g/L 女 120-150 g/L |
↓>20 g/L/24h:提示活动性出血 需紧急干预 |
白细胞计数 (WBC) | 4-10×10⁹/L | ↑>12×10⁹/L:提示合并感染或组织坏死 需抗生素覆盖 |
乳酸脱氢酶 (LDH) | 135-225 U/L | ↑>500 U/L:提示肌肉缺血坏死 需评估筋膜室综合征风险 |
D-二聚体 | <0.5 mg/L | ↑>5 mg/L:提示广泛血栓形成 需抗凝治疗 |
凝血酶原时间 (PT) | 11-13.5秒 | ↑>15秒:警惕消耗性凝血病 需补充凝血因子 |
异常结果处理路径:
- Hb进行性下降 + 血流动力学不稳 → 立即手术探查
- LDH↑ + 患肢剧痛 → 紧急筋膜室压力检测(>30 mmHg需切开减压)
- D-二聚体显著↑ → 启动抗凝并排查深静脉血栓
四、诊断流程总结
- 高危人群筛查:外伤/医源性操作史 + 三联征 → 启动ABI/超声检查
- 影像学确诊:
- 稳定性患者 → CTA
- 不稳定性患者 → DSA或直接手术
- 实验室监测:
- Hb/WBC动态监测指导输血和抗感染
- LDH/D-二聚体预警肌肉坏死和血栓
参考文献:
- ATLS®《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指南》(第10版)
- ESVS《外周动脉疾病管理指南》(2023)
- 《卢瑟福血管外科学》(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