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腓骨骨折Other specified Fracture of fibula
编码NC92.4Y
关键词
索引词Fracture of fibula、其他特指的腓骨骨折、腓骨青枝型骨折、腓骨头骨骺骨折、腓骨头生长板骨折、腓骨头Salter-Harris 骨折、腓骨下端骨骺骨折、腓骨下端生长板骨折、腓骨下端Salter-Harris 骨折、腓骨上端骨折、腓骨干骨折、腓骨多处骨折
缩写OTFF、Other-Specified-Fibular-Fracture
别名腓骨特殊类型骨折、腓骨特指骨折、腓骨特定骨折、腓骨特别类型骨折
其他特指的腓骨骨折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影像学确诊:X线平片(正侧位+踝关节/膝关节位)明确显示腓骨骨折线,并符合特定解剖位置或类型特征(如青枝型、Salter-Harris分型、多发性骨折等)。
-
必须条件:
- 创伤史:明确的外伤机制(直接暴力撞击/间接扭转力)。
- 典型体征:
- 腓骨走行区固定压痛(+)。
- 负重或活动时疼痛加重(VAS≥4分)。
- 影像学证据:X线显示骨折线、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或骨骺分离。
-
支持条件:
- 临床表现:
- 局部肿胀(患肢周径比对侧增加>2 cm)。
- 淤青(受伤后24-72小时出现)。
- 功能障碍(踝背屈/跖屈活动度减少≥30%)。
- 高风险因素:
- 骨质疏松(T值≤-2.5)或长期激素使用史。
- 运动损伤(如篮球、足球等高冲击项目)。
- 临床表现: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影像学检查] --> A1[X线平片] A --> A2[CT扫描] A --> A3[MRI] B[功能评估] --> B1[关节活动度测量] B --> B2[神经功能检查] C[鉴别诊断] --> C1[超声] C --> C2[骨密度检测]
-
影像学检查判断逻辑:
- X线平片:首选检查,需包含骨折上下关节。
- 阳性:骨折线清晰可见,骨皮质中断。
- 阴性但仍可疑→升级CT扫描。
- CT扫描:用于复杂骨折(粉碎性/关节内骨折),层厚≤1 mm。
- 三维重建评估移位程度(阈值:移位>2 mm需手术)。
- MRI:怀疑隐匿骨折/软组织损伤时启用(T2加权像高信号提示骨髓水肿)。
- X线平片:首选检查,需包含骨折上下关节。
-
功能评估逻辑:
- 踝关节活动度:背屈<10°或跖屈<30°提示功能障碍。
- 腓总神经检查:足背感觉减退+足下垂→需肌电图确认。
-
鉴别诊断流程:
- 超声排除韧带撕裂(腓骨肌腱脱位征)。
- 骨密度检测(DXA):T值≤-1.0支持病理骨折。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骨代谢标志物:
- 血清钙/磷降低:提示骨质疏松基础,需补充维生素D(阈值:25-OH-VitD<20 ng/mL)。
- 骨碱性磷酸酶(BALP)升高(>20 μg/L):反映骨转换加速,需抗骨吸收治疗。
-
炎症指标:
- CRP>10 mg/L:提示急性炎症或隐匿感染,需排查骨髓炎。
- ESR>30 mm/h:持续升高需警惕骨折不愈合。
-
凝血功能:
- D-二聚体升高(>500 μg/L):卧床患者需排除深静脉血栓。
四、总结
- 诊断核心:外伤史+影像学阳性发现(X线/CT)。
- 关键辅助:CT评估移位程度,MRI排查隐匿损伤。
- 实验室重点:骨质疏松筛查(钙/P/BALP)及血栓预防(D-二聚体)。
参考文献:
《骨折治疗的AO原则》(第3版)
AAOS《成人腓骨骨折管理指南》(2023)
ICD-11临床实践指南(NC92.4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