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部位的外眼异物Other specified Foreign body on external eye
编码ND70.Y
关键词
索引词Foreign body on external eye、其他特指部位的外眼异物、泪点内异物
缩写外眼异物、Eye-Foreign-Body
别名眼部异物、眼表异物、眼睛异物、眼内异物-外部、Eye-External-Foreign-Body
其他特指部位的外眼异物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直接可视化检查:
- 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或眼科放大镜在特定部位(泪点、眼睑缘、角膜缘等)直接观察到异物存在。
- 荧光素染色后紫外线照射下显示异物轮廓(适用于透明或微小异物)。
- 直接可视化检查: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典型症状组合:
- 眼部异物感(主观描述)+ 客观体征(结膜充血/分泌物)。
- 明确异物暴露史:
- 发病前6小时内存在异物接触史(如粉尘环境、机械操作等)。
- 典型症状组合:
-
支持条件(强化诊断依据):
- 体征阈值:
- 结膜充血≥2级(按0-3级分度,2级为弥漫性血管扩张)。
- 荧光素染色阳性范围≥1mm²(提示上皮损伤)。
- 症状特征:
- 畏光程度影响睁眼(光照强度≤1000 lux时无法耐受)。
- 流泪量>10μl/min(Schirmer试验辅助评估)。
- 体征阈值: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症状明确?} B -->|是| C[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B -->|否| D[荧光素染色筛查] C --> E[异物定位] E --> F[确定异物性质] F --> G[金属/高密度] --> H[X线/CT] F --> I[有机/低密度] --> J[超声生物显微镜] D --> K[染色阳性区域] --> L[二次裂隙灯精查]
判断逻辑:
-
裂隙灯显微镜:
- 阳性判断:直接观察到异物形态、位置及深度,需记录:
- 异物大小(>0.5mm可直视,<0.5mm需高倍镜)
- 嵌入深度(上皮层/基质层)
- 阴性处理:若症状持续但未见异物,转荧光素染色。
- 阳性判断:直接观察到异物形态、位置及深度,需记录:
-
荧光素染色:
- 阳性标准:
- 紫外线下显示≥1个点状/线状着色区(提示上皮缺损路径)。
- 着色区形态可推断异物运动轨迹(如线性划痕提示颗粒摩擦)。
- 阳性标准:
-
影像学检查:
- X线/CT:仅适用于金属/玻璃等不透X线异物(密度>300HU)。
-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隐匿性有机异物(木屑、昆虫碎片)敏感度>90%。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泪液分析:
- 泪液电解质失衡(Na⁺>150 mmol/L,K⁺<15 mmol/L):
- 提示泪膜稳定性破坏,加剧异物摩擦损伤。
- 处理:人工泪液替代治疗+异物取出。
- 泪液电解质失衡(Na⁺>150 mmol/L,K⁺<15 mmol/L):
-
炎症标志物:
- 结膜刮片中性粒细胞>5/HPF:
- 提示继发细菌感染(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
- 处理:局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 结膜刮片中性粒细胞>5/HPF:
-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
- 树突状细胞聚集(密度>50 cells/mm²):
- 预示免疫反应过度,易发展为角膜溃疡。
- 处理:短期低浓度糖皮质激素干预。
- 树突状细胞聚集(密度>50 cells/mm²):
四、诊断流程总结
- 确诊路径:
- 暴露史 + 典型症状 → 裂隙灯初查 → 直接见异物(金标准)
- 初查阴性 → 荧光素染色 → 定位后二次裂隙灯确认
- 复杂病例:
- 疑似深部异物 → UBM/X线分层扫描
- 合并感染 → 结膜刮片+细菌培养
关键点:
- 泪点异物需用泪道探针辅助暴露
- 眼睑缘异物需翻转眼睑双面检查
参考文献: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AAO)《眼外伤诊疗指南》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角膜异物处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