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热效应Other specified Effects of heat

更新时间:2025-06-18 22:11:50
编码NF01.Y

关键词

索引词Effects of heat、其他特指的热效应、盐缺失引起的中暑衰竭、盐缺乏引起中暑或虚脱、低钠症引起的中暑或虚脱、盐缺失引起的热衰竭效应、由于盐分缺失导致的热衰竭、中暑水肿、热暴露引起的可逆性周围水肿、中暑痉挛、消防员痉挛、热痉挛的影响、热痉挛、锅炉工人痉挛
缩写OTE
别名其他特指热效应、特殊原因热效应、特定原因热效应、热效应-其他特指

其他特指的热效应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高温暴露史:明确的环境热暴露(如湿球温度>28℃、无防护日光暴露>2小时)或职业热暴露(消防、冶金等)。
    • 核心体温异常:直肠温度≥38℃(需排除感染性发热)。
    • 特征性临床表现
      • 至少符合一种亚型表现:
      • 盐分缺失型:肌肉痉挛 + 血清钠<135mmol/L
      • 低钠血症型:意识障碍 + 血清钠<130mmol/L
      • 热痉挛型:剧烈运动后突发痛性肌痉挛
  2.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症状组合:头痛+乏力+恶心(三项中至少两项)
    • 体征支持
      • 收缩压下降≥20mmHg(与基线比较)
      • 心率>100次/分(静息状态)
      • 皮肤弹性下降(捏起皮肤回弹时间>2秒)
    • 高危因素
      • 年龄>65岁或<5岁
      • 使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
      • 慢性肾病/糖尿病病史
  3. 排除标准

    • 无脓毒症、脑膜炎、甲亢危象等非热源性发热证据
    • 无中暑(核心体温需<40℃)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核心检查] --> B[体温监测] A --> C[生命体征] A --> D[电解质检测] B --> B1[直肠温度] C --> C1[血压动态监测] C --> C2[心电监护] D --> D1[血清钠钾氯] E[亚型定向检查] --> F[盐分缺失型] E --> G[低钠血症型] E --> H[热痉挛型] F --> F1[尿钠浓度] G --> G1[血浆渗透压] H --> H1[肌酸激酶] I[并发症筛查] --> J[肝功能] I --> K[肾功能] I --> L[脑部影像] J --> J1[ALT/AST] K --> K1[肌酐/尿素氮] L --> L1[CT/MRI]

判断逻辑

  1. 体温监测
    • 直肠温度>38℃→支持热效应诊断
    • >40℃→需排除中暑
  2. 电解质检测
    • 低钠血症+尿钠<20mmol/L→盐分缺失型
    • 低钠血症+尿钠>40mmol/L→低钠血症型
  3. 尿钠检测
    • 尿钠浓度鉴别脱水类型(低渗性/等渗性)
  4. 影像学检查
    • 意识障碍患者脑CT/MRI排除脑水肿/出血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异常阈值 临床意义 处理建议
血清钠 <135 mmol/L 提示盐分丢失或稀释性低钠,可致脑细胞水肿 限制液体+高渗盐水(低钠血症型禁用)
尿比重 >1.030 反映血液浓缩,支持脱水诊断 等渗液补充(盐分缺失型)
ALT/AST >2倍正常上限 热应激性肝损伤,预后不良指标 肝保护治疗+监测凝血功能
肌酸激酶(CK) >1000 U/L 提示横纹肌溶解(热痉挛型常见) 水化+碱化尿液防肾损伤
血浆渗透压 <280 mOsm/kg 稀释性低钠血症确诊依据 严格限水+利尿剂
血清肌酐 较基线升高≥50% 提示急性肾损伤(热效应常见并发症) 停肾毒性药物+容量复苏
血红蛋白 >160 g/L 血液浓缩标志,需警惕血栓风险 扩容治疗+抗凝预防

四、诊断流程总结

  1. 首要确认:高温暴露史 + 核心体温≥38℃
  2. 亚型鉴别
    • 肌肉痉挛为主→查血清钠+尿钠→盐分缺失型
    • 意识障碍为主→查血浆渗透压→低钠血症型
  3. 并发症筛查
    • 意识障碍→脑影像
    • 尿色深→肌酸激酶+肾功能
  4. 治疗导向
    • 盐分缺失型:等渗盐水扩容
    • 低钠血症型:严格限水+高渗盐水

参考文献

  1. WHO《热应激疾病诊断与管理指南》(2023)
  2.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Heat-Related Illness (2024; 390: 798-810)
  3. 美国CDC《职业性热暴露诊疗标准》(NIOSH Publication No. 2024-128)
  4. 欧洲重症医学会《热致器官损伤专家共识》(Intensive Care Med 2023; 49: 927-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