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部位的其他病毒性感染Other Viral infection of unspecified site
编码1D9Y
关键词
索引词Viral infection of unspecified site、未特指部位的其他病毒性感染、未特指部位的乳多空病毒感染、未特指部位的乳多泡病毒感染、逆病毒感染,不可归类在他处者、逆转录病毒疾患NOS、逆转录病毒感染NOS、副流感病毒作为归类于其他章节疾病的原因、副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偏肺病毒作为归类于其他章节疾病的原因、病毒性脓毒症未提及脓毒性休克、病毒性脓毒症、病毒性脓毒症伴脓毒性休克、未特指部位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RSV感染、RSV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缩写OTVI
别名其他病毒性感染、不明确部位病毒性感染、未知部位病毒感染、非特指病毒感染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感染性病原体
XN8R7 正多瘤病毒
XN7UP约翰·坎宁安病毒XN82V 副粘病毒
XN5PM雪松病毒XN53N亨德拉病毒XN513人类偏肺病毒XN22H腮腺炎病毒XN186麻疹病毒XN4QJ腮腺炎病毒属XN98T亨尼波病毒XN6CR副流感病毒XN931尼帕病毒XN41M 肝炎病毒
XN40D甲型肝炎病毒XN5XDGB病毒C型XN7TG戊型肝炎病毒XN1EZ丙型肝炎病毒XN99N丁型肝炎病毒XN0GA乙型肝炎病毒XN6BW己型肝炎病毒XN6T9 水疱病毒
XN2BR金迪普拉病毒XN9XS水疱性口炎病毒XN9RK 杯状病毒
XN9EH札如病毒XN4EB兔病毒属XN8L1奈伯病毒属XN3Y2诺如病毒XN0R6囊病毒XN7UC 痘病毒
XN81C亚巴猴肿瘤病毒XN06N痘苗病毒XN0AU牛痘病毒XN5G8软疣痘病毒XN1M0副痘病毒XN00B猴痘病毒分支IIaXN9XXClade Ia型猴痘病毒XN4L3猴痘病毒分支IXN0CV雅塔痘病毒属XN4Q0天花病毒XN8ZKClade Ib型猴痘病毒XN7VR猴痘病毒分支IIbXN7YE传染性软疣病毒XN1BH猴痘病毒分支IIXN7JF牛丘疹性口炎病毒XN8JR假牛痘病毒XN32K正痘病毒属XN0K5特纳河痘病毒XN3Y3水牛痘病毒XN2GM猴痘病毒XN8E5羊传染性口疮病毒XN7S5 布尼亚病毒
XN6XF莫洛峡谷病毒XN4AP安德斯病毒XN3V9托斯卡纳白蛉病毒XN72W西西里白蛉病毒XN4S8正布尼亚病毒属XN9BY奥兰病毒XN6P0拉古纳内格拉病毒XN18Y索诺斯城堡病毒XN7AS裂谷热白蛉病毒XN66E黑港渠病毒XN2BW马西尔病毒XN2VC里约马莫雷病毒XN2YW蓬塔托罗病毒XN9G5图拉病毒XN057图纳里峰病毒XN5VU白蛉病毒XN5JV诺阿病毒XN16H多布拉伐病毒XN8AF茂朱病毒XN2WJ长沼病毒XN0A0贝尔梅霍病毒XN9PD萨雷马岛病毒XN8UR库尔基诺病毒XN09UCristoli病毒XN95V索契病毒XN4U2奥罗普切正布尼亚病毒XN2C8南洋杉病毒XN2CJ黎奇瓜纳斯病毒XN7FG那不勒斯白蛉病毒XN2QZ沟病毒XN17V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XN8LW蓝河病毒XN2VY阿纳贾图巴病毒XN3PV汉城病毒XN3GW汉坦病毒XN5SF穆勒舒病毒XN8G9朱基塔巴病毒XN28L普马拉病毒XN65X佩尔加米诺病毒XN3BT大别班达病毒XN7R1辛诺瓦病毒XN0E0索冲病毒XN9UC阿穆尔病毒XN9VX纽约病毒XN8AQ阿拉拉夸拉病毒XN3WK莫农加希拉病毒XN5SG 流感病毒
XN0AS甲型H6N1流感病毒XN2J2甲型H1流感病毒XN412甲型H9N2流感病毒XN5SY甲型H10N3流感病毒XN67Q丁型流感病毒XN8Q3甲型H7N3流感病毒XN02Z猪甲型H1N1流感病毒XN66Y甲型H10N7流感病毒XN3VG甲型H1N2v流感病毒XN0MW甲型H10N8流感病毒XN8YT甲型H7N7流感病毒XN7JR甲型H5N6流感病毒XN6WE甲型H3N2流感病毒XN6MR甲型H5流感病毒XN81W马甲型H3N8流感病毒XN8WA甲型H3流感病毒XN8WJ甲型流感病毒XN9SG甲型H1N1 pdm2009流感病毒XN16M甲型H2N2流感病毒变异XN9FE甲型H3N2v流感病毒XN476猪甲型H3N2流感病毒XN71C甲型H9流感病毒XN79W甲型H2N2流感病毒XN297甲型H1N1流感病毒XN35G甲型H7N9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H7N9亚型)XN8SG乙型流感病毒XN3UU甲型H3N2巴拿马2007/99流感病毒XN3UJ甲型H1pdm09N 2:6重组流感病毒XN5WA甲型H7N4流感病毒XN4TT甲型H5N1流感病毒(禽甲型流感病毒)XN6MY甲型H5N8流感病毒XN8U3丙型流感病毒XN9Z9甲型H1N1v流感病毒XN2SA甲型H7N2流感病毒XN5DQ甲型H5N2流感病毒XN9GE甲型H7N2流感病毒XN9HE甲型H3N2莫斯科/10/99流感病毒XN1BE 虫媒病毒
XN5VQ拉克罗斯病毒XN5VQ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XN8AC 沙粒病毒
XN2WG查帕雷病毒XN45B马秋波病毒XN2ZL胡宁病毒XN56K瓜纳瑞托病毒XN77P卢约病毒XN4ZL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XN0CU拉沙病毒XN55S萨比亚病毒XN7V1 人疱疹病毒
XN6DH鱼疱疹病毒属XN5V1单纯疱疹病毒2型XN41T单纯疱疹病毒1型XN7NE棒状病毒属XN0R2EB病毒XN465α疱疹病毒亚科XN3SQ巨细胞病毒XN2VNγ疱疹病毒亚科XN0TA水痘带状疱疹病毒XN5FN鼠巨细胞病毒属XN8AMB型玫瑰疹病毒XN1GF玫瑰疹病毒XN9NMA型玫瑰疹病毒XN9QL玫瑰糠疹病毒XN8TAβ疱疹病毒亚科XN42C马立克病毒属XN4P4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XN4P4星状病毒XN5VM 博尔纳病毒
XN395博尔纳病病毒1型XN125班松鼠波纳病毒1型XN2F7 风疹病毒属
XN2WE风疹病毒XN33B 狂犬病毒
XN796狂犬病病毒XN6N7 轮状病毒
XN71NE组轮状病毒XN6TNA组轮状病毒XN0F5C组轮状病毒XN55HB组轮状病毒XN29PD组轮状病毒XN29P呼肠孤病毒XN0AC 黄病毒
XN8WB蜱传脑炎病毒-远东亚型XN4E1西尼罗病毒XN7C2罗西奥病毒XN4LG蜱传脑炎病毒-西伯利亚亚型XN2EQ登革病毒4型XN0L1蜱传脑炎病毒XN22Z登革病毒1型XN1MT蜱传脑炎病毒-欧洲亚型XN9ZK日本脑炎病毒XN7W2Alkhurma出血热病毒XN9S3黄热病毒XN1H2寨卡病毒XN5QW圣路易脑炎病毒XN4RL登革病毒2型XN9XQ登革病毒3型XN2JR科萨努尔森林病毒XN4CA登革病毒XN6ME 甲病毒属
XN9WS奥克尔布病毒XN2CK西方马脑炎病毒XN132嗜睡症病毒XN4ZB基孔肯雅病毒XN87D孜拉加奇病毒XN2B3特罗卡拉病毒XN0UF犰狳病毒XN6XS贝巴鲁病毒XN0H9恩杜姆病毒XN4D3鲑鱼胰腺病病毒XN445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XN5MK南方象海豹病毒XN78T东方马脑炎病毒XN7PD穆坎布病毒XN0SK奥拉病毒XN6AD奥-奈氏病毒XN34P莫斯达斯佩德拉斯病毒XN3YZ皮舒纳病毒XN4ER图那特病毒XN3D4西门利克森林病毒XN49A罗斯河病毒XN434巴班肯病毒XN240帕纳梅拉病毒XN26A埃弗格赖德病毒XN5KQ巴马森林病毒XN0D6辛徳毕斯病毒XN5ZC马亚罗病毒XN79Q里奥内格罗病毒XN8PC瓦塔罗阿病毒XN1VS米德尔堡病毒XN9WH 多瘤病毒
XN0TQBK多瘤病毒XN48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XN71W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型XN8L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XN8W9 肺炎病毒
XN275呼吸道合胞病毒XN8JY 人乳头瘤病毒
XN2FC人乳头瘤病毒2型XN7DE人乳头瘤病毒6型XN6LA人乳头瘤病毒1型XN97Y人乳头瘤病毒18型XN3HA人乳头瘤病毒31型XN7T9人乳头瘤病毒11型XN2KP人乳头瘤病毒45型XN2NK人乳头瘤病毒16型XN6FR 反转录病毒
XN0THβ逆转录病毒XN2R0α逆转录病毒XN4K8γ逆转录病毒XN6JB肿瘤病毒XN787δ逆转录病毒XN5R7慢病毒属XN6HXε逆转录病毒XN6R5 丝状病毒
XN4XZ马尔堡病毒属XN12Y邦巴利病毒XN8JT本迪布焦病毒XN8TT塔伊森林病毒XN2LW埃博拉病毒XN5M2拉文病毒XN3F2马尔堡病毒XN1EN埃博拉病毒XN9QG雷斯顿病毒XN13U苏丹病毒临床表现
XN13U脓毒症伴脓毒性休克XN13U脓毒症不伴脓毒性休克未特指部位的其他病毒性感染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未特指部位的其他病毒性感染(Viral infection of unspecified site, other)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类疾病,其特点是感染的具体解剖位置未能通过临床或实验室手段明确识别。此类感染可表现为全身性症状(如发热、乏力)或非特异性局部症状(如皮疹、淋巴结肿大),但缺乏明确的定位依据。根据病程和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类型:
-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病毒存在但无典型症状,可能通过血清学检测发现。
- 显性感染:出现符合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肌痛、黏膜疹),但无法关联到特定器官系统。
- 慢性或持续性感染:病毒长期存在并可能导致免疫介导性损伤,但病灶未明确定位。
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非特异性症状、实验室检查(如广谱病毒PCR、血清IgM/IgG检测)及排除其他定位明确的感染。
医学定义
未特指部位的其他病毒性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类泛系统性感染,其核心特征是缺乏明确的解剖定位证据。此类感染可能因病毒广泛播散(如虫媒病毒)、宿主免疫应答掩盖原发部位(如EB病毒),或检测手段局限导致定位困难。
- 直接损伤机制:病毒通过泛嗜性受体(如DC-SIGN)侵入多种宿主细胞,引发非特异性细胞病变。
- 间接损伤机制:病毒抗原诱导全身性炎症反应(如细胞因子风暴),或与宿主抗原发生交叉反应(分子模拟)。
常见病毒举例:
- 乳多空病毒(如HPV 6/11):可致皮肤黏膜病变,但亚临床感染时无明确定位。
- 逆转录病毒(如HTLV-1):慢性感染可能仅表现为全身性症状(如发热、消瘦)。
- 副黏病毒科(如人偏肺病毒):呼吸道感染合并全身症状时,可能难以区分原发部位。
- 小RNA病毒(如柯萨奇病毒B组):可致非特异性发热综合征而无明确器官受累。
病因学特征
-
病原体特性:
- 泛嗜性病毒:能够感染多种组织细胞(如肠道病毒、腺病毒)。
- 免疫逃逸病毒:通过抗原变异(如HIV)或潜伏感染(如HSV)逃避定位检测。
- 血行播散性病毒:通过血液扩散至全身(如虫媒病毒、麻疹病毒)。
-
病毒复制机制:
- 全身性扩散:病毒通过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转运至多个器官(如登革热病毒)。
- 多器官嗜性:病毒利用广泛表达的受体侵入不同细胞类型(如SARS-CoV-2通过ACE2受体)。
传播途径与高危因素
-
传播途径:
- 多途径传播:部分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接触、血液等多途径传播(如柯萨奇病毒)。
- 垂直传播:母体病毒经胎盘扩散致胎儿全身性感染(如风疹病毒)。
-
高危人群:
- 婴幼儿:免疫系统未成熟,易发生全身性播散(如肠道病毒71型)。
- 免疫缺陷者:难以通过局部免疫反应限制病毒扩散(如HIV感染者合并HHV-6感染)。
-
合并感染机制:
- 全身性病毒感染可破坏黏膜屏障,促进细菌易位(如流感病毒继发肺炎链球菌感染)。
- 免疫耗竭状态增加多种病毒共感染风险(如CMV与EBV共活化)。
参考文献:WHO 病毒性感染指南、ICD-11 编码说明、《Fields Virology》(第7版)、CDC病毒分类报告(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