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抗磷脂综合征Unspecified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编码4A45.Z
关键词
索引词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未特指的抗磷脂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休斯综合征
缩写APS、抗磷脂综合症
别名Hughes-Syndrome、休斯综合症、抗磷脂抗体综合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未特指的抗磷脂综合征(UAPS)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持续性抗磷脂抗体阳性(需间隔≥12周重复确认):
- 抗心磷脂抗体(aCL)IgG/IgM型中高滴度阳性(>40 GPL/MPL单位)。
- 狼疮抗凝物(LAC)阳性(依据ISTH指南标准化检测)。
- 抗β2-糖蛋白I抗体(anti-β2GPI)IgG/IgM型阳性(>99th百分位)。
- 临床事件(至少符合一项):
- 血栓事件:动脉(如脑卒中、心肌梗死)或静脉(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血栓形成。
- 妊娠并发症:反复流产(≥3次<10周妊娠丢失)或≥1次≥10周不明原因死胎。
- 持续性抗磷脂抗体阳性(需间隔≥12周重复确认):
-
支持条件(非必需但强化诊断):
-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100×10⁹/L)。
- 网状青斑(四肢对称性紫红色网状皮损)。
- D-二聚体持续升高(>500 μg/L,排除急性血栓后仍异常)。
-
排除标准:
- 需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感染、恶性肿瘤等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
二、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树:
- 一级检查(核心筛查):
- 抗磷脂抗体三联检测(aCL、LAC、anti-β2GPI)。
- 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
- 二级检查(病因鉴别):
- ANA、抗dsDNA抗体(排除SLE)。
- 感染标志物(如HIV、梅毒血清学)。
- 三级检查(器官评估):
- 抗凝血酶III、蛋白C/S活性(评估遗传性血栓倾向)。
- 一级检查(核心筛查):
-
影像学检查树:
- 一级检查(血栓定位):
- 血管超声(深静脉血栓筛查)。
- 头颅MRI(脑梗死评估)。
- 二级检查(器官损伤评估):
- 心脏超声(瓣膜赘生物检测)。
- 腹部CT(内脏血栓排查)。
- 一级检查(血栓定位):
-
判断逻辑:
- 抗体检测:
- 任意一种抗体阳性需间隔12周复测确认,避免假阳性。
- LAC阳性时需排除凝血因子缺乏或肝素干扰。
- 影像学与实验室联动:
- D-二聚体升高需结合影像学排除隐匿性血栓。
- 血小板减少需与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鉴别。
- 抗体检测: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抗磷脂抗体:
- aCL IgG>40 GPL:高度提示血栓风险,需终身抗凝。
- LAC阳性:与动脉血栓强相关,需定期监测INR(目标2.0-3.0)。
-
血小板计数:
- <50×10⁹/L:提示高危出血风险,需调整抗凝方案(如换用低分子肝素)。
-
D-二聚体:
- >1000 μg/L:提示活动性血栓形成或复发风险,需强化抗凝治疗。
-
补体水平:
- C3/C4降低:可能合并SLE或其他自身免疫病,需进一步排查。
四、总结
- 确诊核心:抗体持续阳性+血栓/妊娠事件,排除继发因素。
- 检查策略:优先完成抗体三联检测,结合影像定位血栓。
- 关键异常值:aCL IgG>40 GPL或LAC阳性是治疗强度调整的关键依据。
参考文献:
- ISTH《抗磷脂抗体检测指南》(2023)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抗磷脂综合征诊疗共识(2022)